邛崃一中高2008届高考仿真模拟卷
语 文
注:本试卷只作参考。
命题思路由于考试中心将命题的中心放在对新课程高考的研究上,加上“现行高考命题方式将逐步被新课程高考取代”,“稳定”就成了2008年高考的关键词。
试卷结构稳定,从题目数量到分值都不会有变化。
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考点轮换制;突出字音,成语和辨析语病题仍将保留,这是全国卷及单独命题省市卷的共识,在句子中考查字音字形是其出新的地方。
语运题的题料选择,仍紧扣社会热点,尽量覆盖多的考查点。
现代文小阅读的选材为社科文,因其中的人文因素多,中学教材中社科文的比例重;文学作品阅读的材料将是名家的非名篇,现代散文语言毛病少,仍是首选。
文言文还将是人物传记,这可能是出于覆盖不同教育水平的省份的考虑。古诗词的选材还是以名家的非名篇为主,对比阅读值得关注。
关于作文。新材料作文已考了2年,因照顾面广,适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考生而备受命题人的青睐。其次要关注命题作文,含比喻意的命题作文。
第I卷(30分)
一、(30分,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奇来的冰雪灾情,电力、交通、公安等系统的干部职工恪(kè)尽职守,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诠释着“责任”这沉甸甸的字眼。
B.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励精图治,勇于攻坚,他们取得的累累硕果在振奋人心、温暖民生的同时,也进一步夯(hāng)实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C.传说天地未开之时,宇宙混沌一片,是老鼠将密封的天地咬破,漏出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滋生,因此鼠有创世奇功,排十二生肖(xiāo)之首。
D.碳烧咖啡采用日式烧制方法,口味香淳苦涩,较多地保留了咖啡原有的风味,煮上一杯这样的咖啡,那种 的感觉就妙不可言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上得到了传播。
B.事故责任认定书下发后,剧组方面总以拍片忙为由拒绝与伤者方面沟通,对保证金一事更是只字不提,看来剧组是在与伤者磨洋工了。
C.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先付之一笑,这种态度让他有了很好的人脉资源。
D.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干一番大事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几个世纪发展建立起来的古典芭蕾舞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舞蹈动作的技巧性、表现力和协调性,培养演员的体力和悟性。
B.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学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C. 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面对我国当前形势的巨大变化,儒学研究该如何应对?如何实现自身的当代转型?它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皆成为2007年度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B.到了汉代,学校既有官学,又有私学。私人办学有两类:一类是为蒙童而设立的,名曰“书馆”;一类是高级私人学校,名曰“经馆”,又名“精舍”“精庐”。
C.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四大旅游资源的价值正在被人们所认识,文化可以创造财富的观念正在逐步树立。
D.在观众口碑甚佳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那么多学界雄鹰闪亮登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白春礼、冯骥才、刘心武……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光与影搭建的讲台上传递着人类的精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说说“律师”
韩 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恒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古作“”,《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2007牛第7期,有删节)
5.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人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第II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4分)
13.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一)(5分)
(1)呜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 。 。 (苏洵《 》)
(2)古人善于通过描摹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卫风?氓》有:“淇水汤汤,
。”王羲之《兰亭集序》说“是日也,天朗气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 ,鸟倦飞而知还。”杜甫《登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 。”苏轼《赤壁赋》有:“纵一苇之所如,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鸟 巢 肖凤
①水泥浇筑成的塔楼和板楼,鳞次栉比,远远望去,仿佛是陡峭垂直的群山,构成了大城市的独特风景线。然而它们的造型,僵硬呆板,不像大自然的山峦,鬼斧神工,有着美妙的线条,蕴含着迷人的神韵。不过,生活在北京市的平民百姓,如果能够在这灰色的或者绿色的,或者别的什么颜色的高楼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论是大是小,只要它是独立的,能够无拘无束地生活着,也就满足了。
②有时走在马路上,仰首遥望居住的那座楼宇,找到第17层那几扇属于自己和自己亲人的窗户,就觉得那个叫作“家”的地方,其实更像一个“鸟巢”。因为它方方正正,像一个匣子,虽然它被夹在第16层与第18层之间,却总是觉得它好像是被高高地吊在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作为人类的家园,它似乎是太高了一点儿。
③因此常常羡慕鸟儿,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如果它们把巢筑在第17层上面,也能舒展开自己的双翼,款款地飞回去。而且还能站在自己的巢里,优哉游哉地鸟瞰人群。可是我没有翅膀,如果我要回到自己的“鸟巢”,必须借助楼里的电梯。而电梯又受制于电的有无,或有没有故障(它常有故障),以及开电梯的小姐是否坐在岗位上。不像鸟儿那般自由,一切由它自己做主,想要出门就出门,想要归巢就归巢。
④坐在窗前的写字台前伏案工作,会忽然听见“咕,咕,咕”的悦耳声音,抬头一望,原来是两只白色的鸽子站在窗外的窗沿上,正在亲昵地对话。我不愿惊扰它们,便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它们的漂亮形体与温柔姿态。待它们亲热地谈得够了,就会转过小巧的头颅,用它们那双明亮的小眼睛,与我对视。每逢这时,我就很想告诉它们,我是多么地喜欢鸽子,毕加索笔下的那只名鸽,其实远不如真实的鸽子美丽。我还会产生错觉,不知是这对鸽子还是自己,正住在“鸟巢”里,也不知我与它们是否同类。它们的小脑袋里想些什么,我一无所知,反正是等到它们留连得够了,就展翅飞翔,飞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巢里,那个鸟巢比我的“鸟巢”平方米略少,不过也是悬在半空,悬在对面那座塔楼的一家住户的阳台上。
⑤除了鸽子之外,也有麻雀造访我的窗台。或者一只,或者两只,或者更多。它们叽叽喳喳,跳跳蹦蹦,全然不顾有人正从窗户的另一面望着它们,很像一群喜爱游玩的活泼孩子。它们的家不知筑在何处,好像比鸽子的家距离远些。
⑥这些客人光顾我的“鸟巢”,让第17层的高空有了魅力。有时站在窗户里面向外望去,常常看见鸟儿们在窗外飞翔,这种景象使自己几乎忘记了是被围困在水泥筑成的方格子里。
⑦可是,只要俯首下望,大城市的单调景色就会一目了然——马路很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形形色色的汽车和无轨电车像大大小小的甲壳虫,慢慢地向前蠕动,很久才能走到视线之外。近处是深灰色的屋顶,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楼群。
⑧绿色的树木像珍宝,令人爱不释“目”,使人更加向往大自然。很想变成一只鸟,从这座“鸟巢”中飞出去,飞到森林中去,飞到大海边去,飞到崇山峻岭中去,飞到一切有花有草有树有水,唯独没有水泥和汽车尾气的地方去,去享受一下没有污染的清新空气,去享受一下没有噪音的宁静氛围,去享受一下没有撒过漂白粉的清澈溪水,去寻找一个没有是非,没有烦扰,没有摩擦,没有争权夺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的干净去处。
14.结合全文,解说“鸟巢”的含义。(4分)
15. 理解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
16.概括文章第⑧段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简要评价。(6分)
17.“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思路就具有曲折起伏之美,结合全文简要赏析。(100字左右。)(6分)
100
六、(15分) (http://www.51985211.com)
18.阅读下面图表,然后回答问题。(5分)
(1)概括图表所表达的两点主要信息。
答:
(2)就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拟一条建议。
答:
19.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列三个句子改写成符合要求的长句。(4分)
奥组委将于2007年8月1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将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召开。会议将公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安排。
①强调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地点:
②强调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20.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从全世界征集来的21万条口号中评选产生的,请你作为评委阐述选中它的理由。(6分)
答:
七、作文(60分)
21.看下面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注:漫画中的文字为: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
方寸之地常蕴藏着大智慧,这便是漫画的魅力,请以上面这幅华君武的漫画所表现的主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邛崃一中高2008届高考仿真模拟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0分)
1.B(A突如奇来——其 C生肖(xiāo)——xiào D碳烧咖啡——炭 惬(xiè)意——qiè)
2.D(A.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出其不意。此句是讲信息传播快,重点不在来不及防备、出其不意上。B.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间,泛指懒散拖沓。此处剧组方拒绝谈及这事,并没有为这事“工作”,应为“泡蘑菇”或“兜圈子”。C.付之一笑:形容不值得理会。D.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方是英雄豪杰。)
3.B(A搭配不当,“体现”不能与“表现力”“ 培养”不能与“体力” C成分残缺,在“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加“比赛”D句式杂糅 “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中“看---”与“----所决定的”取其一)
4.D(“百家讲坛”为栏目名,去掉书名号,改为引号)
二、5.D(A.律师进入汉语系统是在汉恒帝时 B.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是传授法律知识的人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6.D(A.中律师一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新增了一个名词术语 B.不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唐代“遭士”也可以称律师 C.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7.C(第二段“律师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可见,今天的律师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三、(9分,每小题3分)
8.【答案】:D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等级为B级。
【解题思路】:“坐”此处指“入罪、定罪”的意思。
9.【答案】:D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等级为B级。
【解题思路】:A项第一句“而”表转折,翻译成“却”,第二句“而”表递进,翻译成“并且”。B项第一句“与”是介词“和”的意思,第二句“与”是连词“和”的意思。C项第一句“之”是“的”的意思,第二句“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
10.【答案】:C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等级为 D级。
【解题思路】:C项“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原因不是“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而是因为“母忧”。
四、(23分)
11.【答案】:.(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解题思路】:(1)注意“异”字的特殊用法,以及“何如”的翻译。
(2)注意“安”字的解释,整句翻译时可以意译。
(3)注意“虽”“以”“然”“由是”的翻译。
【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重要词语的解释.
12.(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象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吐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但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 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船 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 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感叹。 (4分,只要答出两首词中任何一处景与情的关系即可。每首1分。)
(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飘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4分。每首2分。)
13.(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2)渐车帷裳 惠风和畅 云无心以出岫 渚清沙白鸟飞回 凌万顷之茫然(5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五、(22分)
14.(4分)
①“鸟巢”既指鸟儿的巢穴,又指文中“我”的蜗居小屋。(2分)②“鸟巢”还象征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俗环境,束缚着人的自由、独立的现代都市(2分)
15.(8分)①鸽子的到来,让第17层的高空宁静、祥和而和谐。②麻雀的造房让第17层的高空活泼而灵动。③鸟儿们的光顾使“我”捐弃拘束、孤独、压抑、忘形忘我,与鸟同化(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6.(6分)抒发了作者对当下都市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反感,(1分)对大自然、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1分)
评价提示:
①表现了人的本性——对自由的向往。
②完全否定了现代都市文明——有失偏颇。
(6分。评分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观点、语言各2分,分析2分)
17.(6分)要点:大城市面上的楼群都是独特的风景线,但造型僵硬呆板。不过,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也就满足了。(2分)可是,我的“鸟巢”既不独立,也不自由(受制于人)而鸟儿的鸟巢却可以自己做主,自由出入。(2分)因而,我渴望变成一只鸟,飞向大自然。(2分)
六、(15分)
18.(5分)
(1)①电视、家人和网络成为初中生了解各类传统节日的主要渠道。(2分)
②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方面缺少力度。(2分)
(2)学校应加强对初中生传统文化的教育。(1分)
18.参考答案:
(1)奥组委在2007年8月1日下午召开的将公布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安排的新闻发布会的地点是北京奥运新闻中心。(2分)(2)奥组委将于2007年8月1日下午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内容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安排。(2分)
20.(6分)示例:该口号凝练隽永,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和价值观;采用对偶格式具有对称美。运用反复使得句子声韵和谐,意味深长,振奋人心。语言简洁、响亮、顺口好记,便于传播。
(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能举出一条理由,言之成理,3分:语言简洁、连贯、得体,没有语病,3分。)
七、(60分)
21.作文
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语文)
明年开始新课程高考的省份,其试卷结构,今年不会有变化。
文言文的选材当以文言散文为主。文学作品阅读,当代散文唱主角。去年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省份,应注意文本选择的“轮换制”,特别是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去年考了的文体,今年一般不会再设题考查。
作文方面,多年坚持一种命题方式的省份,如浙江、广东、湖北、辽宁等省份,将尝试不同的命题形式。
二、关于考试内容的预测
语基题:字音字形题。突出常见常用。首先都是书报杂志中出现的别字,而不是一些低层次的街头差错;其次,都是高频别字,长期出现,普遍出现,而且改了又错,反复出现;再次,都是公认的别字,没有争议。
词语题:将近义词、成语一同放入句中进行考查的方式是方向。
辨析语病题:将保留,这是全国卷和单独命题省、市卷的共识。
其它考查点:如语句的选用、衔接,虽然重要,但重要的东西是否年年都考,制题方式是否需要改变,则另当别论。根据考查点轮换的原则,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应予以注意。
语运题:透过06、07年的语运题,我们发现,从设题技巧,选料及尽可能多地覆盖考查点来看,一材多考,设小题来考查,不失为最佳选择。但不管怎样考查,强调语言运用的环境,从生活和教材、语文读本中选材,仍是2008年语运题考查的主旋律。第1题为常规考查题,如,压缩与扩展、转换与仿写,第2题则为综合题,多为发散题。
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这两个大题构成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板块。
文言文选材将继续侧重古代散文。近几年诸多试卷突破了“史传体”模式。命题人曾撰文指出,受这种模式影响,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及其复习剑走偏锋,盯在单一文体上,忽视其他文体(诗词鉴赏除外),把几千年留存下来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多少文言华章置于不顾,这种情况已经到了非纠偏不可的程度!不过,为了避免突然转型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应试障碍,2006年有的省市还是作了一定的“缓冲”,所选虽非史传文,但毕竟与史传文有不少形似之处。2007年的命题意在发出一种信号: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对文言文的迎考复习,其文体(推而广之,也包括题材、风格等)视野和范围再也不能局限于一隅了。文言文翻译的分值在逐年增加(05年2题8分,06年3题9分,07年10分),答题时应注重文意、句意、句式这3个方面。
古诗鉴赏。选材方面,2008年会和2007年有所变化,这样才不至形成“命题模式”,方便押题。名家的非名篇是首选。
文学常识。从减轻学生识记负担考虑,不会考查过深过繁的内容。梳理教材中的注释即可,要注意教材第5册有关外国作家作品内容。
第二大题和第五大题。这两个大题构成现代文阅读和鉴赏板块。
第二大题,社科文仍然是首选。高考命题的材料一般从网络中选取,暗含社会热点,导向读书,有人文积淀的社科文应引起注意。
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题。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选材仍将是现当代散文。2007年的选材的立意与时代、社会的主题吻合,命题点多,2008年将一以继之,名家的非名篇似是重点。
关于文言文及现代文文本的选择,尽管命题人强调原创与(从大量的复习资料中)“逃逸”,但命题的资料排查工作,在5月初应该结束了。因此,我们应关注5月7日以后全国各地二模试题中的文言散文及现当代散文(此前“百度”搜不到的)。2006年江西卷的文言文材料与重庆市二模“撞车”,2007年江西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文本《泰山很大》与内蒙古赤峰市二模“撞车”,文言文与浙江某地市的模拟卷“撞车”。
关于作文。
高考作文直接而首要的目的与功能是检测和区分考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无论什么命题形式,都应以此为指针,其高下低劣也应以此为衡量标准。
好的作文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题目要让几十万考生同时入题,有话可说,因此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为防宿构、抄袭,要有适当的限制性。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就是在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矛盾中寻求一个平衡。三是让人“猜不着”,有反猜题、押题的功能。
命题人曾撰文指出:这两年,话题作文的弊端已显现:不限文体,导致学生平时不去进行扎实的文体训练;随意立意,造成对材料的随意解读,主题散漫……去年江西卷的“选择式作文”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200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要实现“对前几个阶段否定的否定”,势必对命题形式作一番探索:
标题作文仍然是首选。包括:由材料引出的标题作文、纯标题作文。出新形式是补充式标题作文,要求考生补齐标题,然后作文。
看图作文,主要是看漫画作文。
无论是标题作文还是材料范围作文,应该有材料为引子,为提示,为写作激活点,引导考生写心里话,写身边人,叙(议)身边事。
从选拔功能及防宿构、抄袭考虑,文体限制是值得注意的另一个关注点。湖南的命题模式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