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我怨怼(duì)着无情的天气,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现在我只能拄(zhù)着被拗(ǎo)断的拐杖往上走。
B、趴(pā)在电脑前的瘦弱的小子可以轻易地改变世界,肌肉结(jiē)实的工人们显得疲惫无用。地下铺设的电缆光纤(qiān)就像一百五十年前在地面铺设的铁轨。
C、面对别人的中(zhòng)伤,让自己呆(ái)滞一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心胸开阔,可以提高免疫(yì)力,有益健康。
D、这组模(mú)具很难做,它们的颜色、大小要相匹(pǐ)配,结构精细,我豁(huō)出了一个假期才把它们做好!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非常讨厌这些歌词,尽管音乐的旋律是那么的动听和微妙,以致使我沉醉欲痴,“三月不知肉味”。
B、文章的语言组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统一的筹画,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漫无边际。
C、中国现代话剧的滥觞时期,在向西方戏剧广搜博采的同时,就注意了对不同艺术流派的吸收和借鉴。
D、中央电视台没有和我再联系,也没有给我下最后通谍,工作上虽然有了变化,但我的宿愿和梦想一直没有改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个时期续《红楼梦》成风,续作都是要改变《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让贾宝玉和林黛玉来一个大团圆,真是锦上添花啊!
B、我们再看看过去五十年的发展,就会得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的速度在这五十年抑或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C、穿过几座大楼,是一个幅员很大的广场,广场的尽关,竖着一座纪念碑,那是纪念渡江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的。
D、常言道“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带来的人虽多,哪能比得上人家坐地的山贼呀?我看你还是撤吧!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不管身体状况和学习基础都很差,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中学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B、奥运圣火在传递的过程中遭到人为的破坏,对这种无耻的行为,全世界人们引起了极大的愤慨。
C、一些国家推出“快速公交”以满足市民的出行要求,那么这一举措能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呢?
D、胡锦涛同志就西部大开发作出指示,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写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湛蓝高远的太空,充溢着无极的雄浑,人们思维的触角发出奇妙的幻想,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市树桂花和香樟,论枝叶繁茂的姿形,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足可荣获“树中之星”的佳称。
①飞向缥缈的太空世界,于是有了嫦娥的神话憧憬。
②于是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憧憬,飞向缥缈的太空世界。
③论飘溢四野的郁香,论四季不凋的品性。
④论四季不凋的品性,论飘溢四野的郁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游 民 文 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也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之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欲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6、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末作”应该也是一种职业,明太祖却把它与不劳动、游手好闲者等同起来。
B、今人常说的“无业游民”,其概念与儒家的理解相近,与作者的理解差异较大。
C、尽管有差别,但儒家和法家都是从生活来源、生活状况的角度理解游民的。
D、作者所理解的游民,比起清代统治者理解的游民,涵盖范围要更加狭窄一些。
7、按照作者的观点,下面四类人,完全不属于游民阶层的一项是( )
A、清代地痞流氓 B、宋代话本小说的作者
C、唐代低级军官 D、元明时期的手工业者
8、下列各项的意思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这是流民和游民的不同点。
B、在统治者心目中,游民是脱离了正常劳动的、危害百姓的败类。
C、游民和流民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
D、在宋代和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文人被抛到了游民队伍之中。
9、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在许多社会历史事件中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所以研究这类作品有助于多方位地了解历史。
B、读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可以更好地找寻游民的生活痕迹,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C、作者从游民所处的社会结构出发分析了游民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特点可以推测游民对社会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D、因为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受到生活平庸或没有生活经验的年轻人的普遍关注,所以游民的冒险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清政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子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为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 强:勉力
B.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 向:仰慕
C.吾不敢易袁公政。易
D.性宽易,与之接者。 接:交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 )
因权势以请。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出财为偿所亡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两川……
C.
以资政殿学士行
乃得去,莫不流涕
D.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进入仕途后,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德宗当场嘉奖他。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清政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
②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③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
14.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袁滋的为人“慈惠”的。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本词塑造了“弄潮儿”什么样的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弄潮儿”形象?(5分)
答:
16、古诗文默写(6分)
⑴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李白《蜀道难》)
⑵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苏轼《赤壁赋》)
⑶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时 间
沈从文 (http://www.51985211.com)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 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的家伙。
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17.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什么?(3分)
18.文章第2段说“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第6段又说“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这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4分)
19.结合作品,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并作简要分析(4分)
①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
②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等人,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他们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
20.本文以时间为题,综观全文,在作者看来,时间对人类有哪些意义,请分条概述(6分)
21.从下面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①鉴赏文章的结构特点
②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
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生活中这样的小门何其多啊,请以《过小门》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1、D(A 拄zhǔB 光纤xiānC 呆dāi滞)
2、C (A 以至 B 筹划 D 通牒)
3、D (A 应为“狗尾续貂”B “抑或”是“还是”的意思,表选择关系,但以文意看应为递进关系C “幅员”指国土疆域,词义范围大小失当,应改为“面积”)
4、C (A关联词有误,应为“尽管”,B应为“这种行为引起了全世界人们极大的愤慨”,D句式杂糅)
5.、A
6、D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D项中作者所理解的游民概念外延应更宽。原文认为:“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
7、C,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军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不符合游民的基本特征;另外,按照作者的观点,游民“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所以C项不正确。
8、B,以偏概全,那是清代统治者的看法。
9、D,强加因果
10.C(易:改变)
11.B(介词,替、给;介词,被。A项两个“因”,介词,通过,经由;C项两个“以”,介词,用(凭)……身份;D项两个“乃”,副词,才)
12.D(有两处错,一是“执法如山”,二是“畏敌不前”)
13.⑴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⑵刘辟谋反,朝廷诏令袁滋任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⑶袁病重,立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后,(那地方)仍然有条理次序。
14、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直接写他“未尝设条教”,“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正面表现他的“慈惠”。以别人对他的态度侧面烘托他的“慈惠”,如“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15、(1)塑造了弄潮儿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形象。(2)①“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写来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②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③结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然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用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要点:描写,烘托。)
17、对事物的思考选择和处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或:对进步正义事业的审视思考,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8、不矛盾,前面是就生命的长度和表象而言,“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每个人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几十年.后者是就生命的内涵而言,同样的时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过法,作为和影响,他们的生命呈现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19、①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或: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②时间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或:时间将使择业相同的人因生活态度、目的不同而成就不同);③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0、第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理由有二:①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如此如此”开头,与上文“寻找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承接,文意顺畅;“就是这种人”,与下文“这种人”紧密相接,语义连贯。②“历史上的释迦……”后置,是为了突出前面的“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这种意味更能强化本段“这种人物的生命似乎不受时间限制”的主旨。
21、(1)先写一般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认为“一个人活下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再写到不同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进而上升到那些伟大人物的生命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来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前后行文多有照应,相互呼应,结构活泼整饬。
(2)语言朴素、清新,贴近生活。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排比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22、要正确立意,就必须认真分析理解和提示性语句。“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这里的“行为”是指什么,“他们”又 “悟”到了什么,“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小门”是何其的多,逆境、艰辛、阻碍、困苦、复杂的社会环境等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要想不“碰壁撞头”,在我们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只能学会适应,学会“低头”弯腰侧身,学会忍让,学会想办法,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才能真正的步入人生的“正门”。这就是我们应该“悟”到的内容,
翻译: 袁滋字德深,是蔡州朗山人。他努力学习,知识广博。年轻时依附道州刺史元结,他读书能理解其中的旨意。被作为处士推荐,担任詹事府司直。有一次,他的下属官员入狱,他查实了那人的冤情。后袁被推荐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给人定罪,有失公平,害怕袁滋严守法令上报,通过权势来请求,袁滋最终没向上报告。韦皋开始招抚西南少数民族,德宗下令挑选郎官前往抚慰晓谕,其他人都害怕去,惟独袁不辞荒远,德宗当场嘉奖他,提升他为祠部郎中,兼御史大夫,赐给他金紫衣,持节充任使臣。一年多才回来,又出使有指,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授官尚书右丞,主管吏部的辁选事宜。他要求出京任职,担任华州刺史。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然而他专以慈惠为行事的根本,不设束缚人的条款,人们都很敬重仰慕他。百姓有过失犯法的,他都放过不予处罚。抓到小偷,有时同情他们窘迫,拿钱来赔偿他们的损失。后被征召任左金吾大将军,派杨于陵代替他。袁滋离开时,年纪大的人拦道,不让袁走,于陵派人告示大家说:“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人们都纷纷跪拜,才让他离去,百姓没有不流泪的。
宪宗开始处理国政时,任命袁为中书侍郎,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谋反,朝廷诏令袁滋任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走到半路,又凭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的身份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这时叛军气焰正盛,加上袁滋的兄长在蜀地被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久久不敢前进。被贬为吉州刺史。不久,又调任义成节度使。渭地是用武之地,东有淄青,北魏博,袁严密防备,力推诚信,尽力用怀柔政策,使他们归顺。李师道、田委安害怕并佩服他。过了七年,百姓为他立生祠祈祷。袁病重,立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后,仍然有条理次序。他性情宽容平和,跟他接触的人,都感到他的诚恳,以至他的家人都难见到他的喜怒。平淡节俭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