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古诗鉴赏首页

古人写诗,注意炼字炼句,常有许多精妙之处。鉴赏评价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领会这些精妙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本诗用语传神,“转”字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随天色向晚,山色变暗,着一“转”字,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山写出了动态的美。“日”字写出流水的始终如一的守恒;“余”字写出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空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展示已经上升到相当的高度。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四两句诗表面是写景,实质上却是抒情,这两句中的关键词是“空”与“自”,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尽管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好,就越有助于表现这种心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群山万壑”写活了,丛聚在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巨龙奔驰。“一”、“独”二字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⑵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炼字的类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的六典诗歌,在汉魏以前讲究完整的全篇,虽然也有佳句可摘,有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吟诵之余,我们固然可以对炼字之妙得到感性的认识,不也可以分享到诗人的艺术的喜悦吗?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尝一脔而知全鼎,下面,我们有所侧重地引例作一些说明。
  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澡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垦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怎样描绘雪景?《诗经》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约是最早的答卷了,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至于形容词的单用,如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炼形容词铸于句首或句末,这种诗例也不为少见,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人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采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问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官,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全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 "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合情深婉。李商隐的"暗"与"红"的色调对比,也许是从前人那里得到过启发吧?
  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是的,欣赏古典诗词中那些精妙的动词.我们只要翻开古典诗词集,就有如仰望夏夜晴空,星光灿烂,目不暇给。庚信的《春赋》中有 "月入歌扇,花承节鼓"一句,清人许梿在《六朝文絜》 中评为"生锭可喜",因为班婕妤诗有"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如果庚信化为"月似歌扇",当然也无不可,却远不如动词"入"的去熟生新,情韵回荡, 而前面所说杜甫的"红入桃花嫩",恐怕也还是受了庚信的启示。据说,王平甫对自己所作《甘露来》诗中的"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十分自负, 苏东坡以为精神全见于"卷"字,而"飞"字与之大不相称,在王平甫的要求下易以"横"字,结果使他叹眼不已。由此可见,即使同为动词,也要根据诗的规定情境千锤百炼。又如"吐"字,这是最平常易见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的动词了,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而富于动态之外,就是"吐"字下得极妙。宋代陈与义对此也颇为心折,他在《巴丘书事》中有句是"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赏说"言水落而洲出也,吐字下得奇警"。清代的查慎行,大约于此也未能忘情吧,他在《移居道院纳凉》诗中写道:"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写华灯初上灯水交辉的夜景,化静为动,造语奇特,这个富于动力性的"吐"字的运用,真是不让杜甫和陈与义专美于前了。
  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 "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哺最为擅长。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字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又如他的《寄杜位》:"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归怀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妙在虚字旋转其间,使气势顿宕,情韵
欲流。如果说,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http://www.51985211.com)
  正如同一个战士要在统一号令之下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一样,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面严肃的艺术旗帜,而在炼意的前提下炼字,是使这面旗帜飞扬起来的风。
 
如何做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一、 找出关键字,并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故意在一些地方设置关键字,这些地方,往往就是全诗或全句中的“诗眼”,要详加分辨。例1: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下,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历来诗者对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也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你的观点呢?通过分析诗歌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1)、“见”字更好。“见”更能体现诗人采菊时,未加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2)、“望”字更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二、赏析影响诗意的关键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举两个例子说明: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三、整体分析、综合后进行书面表达。
步骤:(1)、先整体分析全诗的意境,找出一些关键意象,明白诗的旨意和情感
(2)、找出关键字,并思索其在整句和整首诗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意境、手法、表达、情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思索、分析。
(3)整理并成文,注意表述的层次性、语言的简洁性,最好是分点进行总结。
举例: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这一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诗词鉴赏今年考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找出这首五言律诗的第三联的诗眼,这是首课外诗,但是只要学生平时注意对诗词的积累,答起来也不会难。第三联是月色冷青松。“冷”字是此句的诗眼,黄昏的夕阳映照在青翠的松树林上,让人感到寒凉之意,整首诗表现诗人隐居在山村的幽静,宁静。去年考查的是“折柳”,考查考生对常用典故的了解,而今年则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古诗练字的功夫,对一句诗中的一个字的理解,以及它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1)整体分析: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第三联意象的阴冷,让人感到寒凉之意,最后一联又重在表达一种禅心的回归,从而使整首诗表现诗人隐居在山村的幽静,宁静。
(2)重点分析第三联及找出关键字:一个是“咽”字,“咽”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泉水的低呤写作呜咽之声,显得非常传神、形象,很符合当时的意境;一个是“冷”使本来温柔的月色由于山林幽暗,让人感到一种凄冷,加上了情感色彩,并衬托了山中幽静孤寂意的景象。用得准确、生动。

(3)整理出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1)“咽”字用了拟人手法,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2)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通过“冷”字的衬托把整个意境写活了。(3)“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附:高考提供的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上一篇: 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学法指导

下一篇: 高考语文诗词的语法特点专题复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