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不仅赛实力,也比心理素质。所以,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重视运动健儿的心理问题。高考也是如此。高考虽然说一年一度,可是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一生可能只参加一次。所以,考生心理紧张是自然的、难免的。但是,谁能在“临战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的稳定与平衡,谁就可能在竞争中高出一筹,取得佳绩。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多年对尖子考生调查研究发现,在高考中成绩优异的考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智商并不突出但心理素质过硬。研究结果提醒人们,以选拔人才为目标的高考,其实不是单纯考察知识和能力,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高考的临近,紧张、焦虑、烦躁等种种不良情绪困扰许多考生。他们几乎成了无奈无助的群体。有的学生一味钻研难题、生题,以为“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有的学生点灯熬油,加班加点,以为和时间赛跑就能领先他人;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自暴自弃,没进考场就服了输;有的学生过度紧张,寝食不安,乱了心绪。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临考心理问题,需要有人疏导、调节,需要有人引导、呵护。
谁给他们一碗“心灵鸡汤”?谁给他们信心和力量?谁帮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谁引领他们走出心理泥潭?这些,需要有人来管,需要有人来做。没人管、没人做,就是教育的缺失,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
临考前,学生们虽然已经离校,可是,母校的牵挂、老师的问候,对考生来说,无疑是温馨的气息,心灵的慰藉。此时的老师,不再是只关注学生学业的“经师”,更应当是关爱考生心理的“人师”。
彰显教育的人文情怀,毕竟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心理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针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突出的心理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中小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应当像抓教学质量一样重视心理教育。唯如此,才能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每临大考有静气”。 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