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高考快讯首页

本报记者 樊未晨

  北京市京源学校高一(3)班的张鑫最近特别喜欢摆弄电池和豆子。身为学校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研究项目成员的他,现在见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钮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现在,像这样喜欢科学的孩子并不少。但与现实相矛盾的是,虽然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在高考的选拔方式没有改变,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教育无法不追求的指标时,这些热爱科学甚至痴迷科学的孩子在学校里受欢迎吗?他们怎么分配日常的时间?在当前的考试选拔制度下他们能否脱颖而出?

  那个感觉太美妙了

  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北京市苹果园中学高二年级的吴海峰记录日子的方式通常都与“楼顶”有关。

  “狮子座流星雨是18日,那晚我是在楼顶上度过的;英仙座流星雨是8月13日,我也在楼顶;我的生日是11日,朋友们在楼顶上给我祝贺了生日。”吴海峰现任学校天文台台长,让他流连忘返的天文台就设在学校的一个楼顶上。

  吴海峰对天文感兴趣源自地理课。当时地理课的第一章是“宇宙中的地球”,他第一次生出了要亲眼看看这些星球的愿望,于是报名参加了地理老师的天文组。开始他只在业余时间认星星、找星星,渐渐地,发展到了几乎每晚都要在楼顶待一会儿。

  再后来,吴海峰和队友们开始研究日食阶段大气物理状况的变化、日食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以及观测凌日现象的条件分析。

  那次,他们一共搬过去8台设备。“当天我们要每隔15秒就记录一次风向和风速,其实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日全食。”吴海峰说,一种科学研究的充实感、成就感、责任感也让他无比兴奋,“现在回忆起来,我仍然觉得时间仿佛静止了,真想回去再感受一次。”

  如今,吴海峰可以称得上是天文的“铁杆”爱好者,也因此参加了多项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体验这种美妙,每周六他都要到北京天文馆做志愿讲解员。

  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

  来自北京四中的王誉铎的妈妈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她本身就很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也鼓励儿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研究和探索。

  从小开始,王誉铎就很喜欢车。他所说的车不仅是车本身,还包括由车构建出来的交通。还是在上幼儿园时,他就对家门口的公交车非常熟悉,哪路车到哪儿、什么地方换什么车都能搞得非常清楚。

  五年级时,他就对附近五六所学校的校车使用和交通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10条已有的校车线路进行了规划,最终设计出一个联合校车的方案,并以《有关区域联合校车线路设计的研究》为题获得了西城区中小学“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同时,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王誉铎的妈妈经常会鼓励儿子参加各种科普类的讲座。初三时,妈妈专门把环保方面的专家请到王誉铎的学校,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就是这次讲座让王誉铎产生了对环保问题的兴趣,他组织班上的同学对周围人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调研,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并研究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王誉铎每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都是妈妈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寻找相关专家,克服难题。最终由王誉铎领头完成了《为碳排放付费——北京四中碳汇林项目研究》,并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

  “初一入校面谈时,他是班里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同的孩子。”初中班主任、北京四中的赵燕梅对王誉铎印象非常深刻。“跟其他同学面谈时,家长基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参与,只有王誉铎静静地对我讲他的兴趣和经历。”

  赵老师感到,家长在这个孩子的教育上是处处用心,但是又了无痕迹的。

上一篇: 四川全方位保障高考安全 各环节备考力求无缝对接

下一篇: 湖南严打高考舞弊 实名举报者将获物质奖励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