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
一、指导思想
科学教育副修专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科学课程的内容是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知识的重新整合的要求,并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其中,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宗旨。同时根据科学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以及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育的实际,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须坚持整体与分科相结合的原则,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同时,采用分科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将这种知识与能力转化为今后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技能。二、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及教研部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掌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具有从事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的能力。 2. 自身具备科学探索能力,并具有总体安排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及发展能力的实际技能。 3. 树立以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内容的科学精神,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具有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习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 关注科学发展,了解当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并有自觉内化为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四、学制及学分要求 一年半专科。学生至少应修满30学分,其中,核心课程22学分,必修课程4学分,任选课程4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总学时 |
学期和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合计 |
讲课 |
实验 |
实践 |
一 |
二 |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考试 |
考查 |
核
心 |
00814901
编号 |
生命科学 |
72 |
72 |
|
|
|
4 |
|
4 |
√ |
|
相关
专业
免修
相应
课程 |
00814902
编号 |
生命科学实验 |
18 |
|
36 |
|
|
+2 |
|
1 |
|
√ |
00814903
编号 |
基础化学(物质科学) |
72 |
72 |
|
|
4 |
|
|
4 |
√ |
|
00814904
编号 |
基础化学实验 |
18 |
|
36 |
|
+2 |
|
|
1 |
|
√ |
00814905
编号 |
基础物理学(物质科学) |
36 |
36 |
|
|
|
|
2 |
2 |
√ |
|
00814906
编号 |
基础物理学实验 |
18 |
|
36 |
|
|
|
+2 |
1 |
|
√ |
00814907
编号 |
地球与环境科学(含实验) |
72 |
72 |
|
|
|
4 |
|
4 |
√ |
|
00814908
编号 |
宇宙与空间科学(含实验) |
36 |
36 |
|
|
2 |
|
|
2 |
√ |
|
00814909
编号 |
科学·技术·社会 |
54 |
54 |
|
|
3 |
|
|
3 |
√ |
|
|
必
修 |
00814910
编号 |
经济社会学 |
36 |
36 |
|
|
|
2 |
|
2 |
√ |
|
|
00814911
编号 |
科技活动组织与实践 |
36 |
36 |
|
|
|
|
2 |
2 |
√ |
|
|
选
修 |
00814912
编号 |
科学活动与科研方法 |
36 |
36 |
|
|
|
|
2 |
2 |
|
√ |
任选
4
学分 |
00814913
编号 |
信息科学与社会 |
36 |
36 |
|
|
|
|
2 |
2 |
|
√ |
00814914
编号 |
现代教育测评技术 |
(36) |
(36) |
|
|
|
|
(2) |
(2) |
|
(√) |
00814915
编号 |
科学哲学 |
(36) |
(36) |
|
|
|
|
(2) |
(2) |
|
(√) |
00814916
编号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6) |
(36) |
|
|
|
|
(2) |
(2) |
|
(√) |
总 计 |
540 |
486 |
108 |
|
9+2 |
10+2 |
8+2 |
30 |
实验课加权1/2合计 |
六、修读要求 普通本科理科专业(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计算机、电教、经济、体育等)学生可副修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计30学分,相关专业学生免修相应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专业学生免修相应核心课程,电教类专业学生免修基础物理学,经济类专业学生免修经济社会学,数学、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免修信息科学与社会),实际修读24~28学分,非师范专业本科学生副修该专业,应自行修读教育理论与技能类课程。 七、课程简介 00814901 生命科学 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内容提要: 通过对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具体内容:生命系统构成层次包括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新陈代谢、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植物的感应现象、动物行为、人体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和人体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等。生命的延续和进化包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与发育、人类的生殖与发育和遗传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包括人体保健、健康与环境、人类与生态环境。 教 材:《生命科学导论》,张昀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现代生命科学概论》,黄诗笺,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导论网络课程》,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Biolight Studio小组制作、维护。《自然科学概论(三)生命科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陆建身,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课程学习指导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樊正忠,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02 生命科学实验 周学时:+2 学分:1 内容提要:通过生命科学实验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有关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机能调节、遗传进化、健康与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了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了解掌握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与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训练提高观察、调查、实验和数据信息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00814903 基础化学(物质科学) 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内容提要: 通过对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源三个主题的学习,了解物质的性质,理解物质运动形态,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观念,并能理解物质的有关特性,形成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方法,具体内容:常见的物质包括物质的性质、水、空气、金属、常见无机物、常见有机物。物质的结构包括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包括常见的化学反应、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能源与社会。 教 材:《现代化学基础》,沈光球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化学与社会》,唐有祺、王夔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概论(二)化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周鼎元,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04 基础化学实验 周学时:+2 学分:1 内容提要: 学习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的一般化学方法和原理,掌握定性、定量确定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仪器的使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教 材:《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05 基础物理学(物质科学)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 该课程学习最基本的物质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光、波与粒子及能量等内容,而且要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物理学知识结构。不仅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了解物理学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还要学习物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物理中的新知识。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体会并初步形成科学思维、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教 材:《大学物理导论》,尚义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自然科学概论(一)物理》,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钱振华,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概论(A)物理课程学习指导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管靖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06 基础物理学实验 周学时:+2 学分:1 内容提要:学习最基本的物理实验知识、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密切联系中学物理和科学的教学,掌握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主要开设:基本量具的使用;测定物体的密度;研究物理的运动;研究静电现象;示波器的教学运用;研究电磁现象;光学实验研究;晶体管与门路等。 教 材:《基础物理实验与技能》,自编讲义,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00814907 地球与环境科学(含实验) 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内容提要:该课程通过对我们生存的地球主题的学习,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质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相互联系且有规律的。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意识。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 教 材:《地球科学教程》多媒体电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地球科学导论》, 刘本培、蔡运龙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概论(四)地球科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过宝兴,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科学概论(A)地球科学课程学习指导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罗继业,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08 宇宙与空间科学(含实验)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该课程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内容包括:四季的星空、太阳系与星际航行、银河系与宇宙。 教 材:《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09 科学·技术·社会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内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设计的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 材:《科学·技术·社会》,徐辉主编,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出版社。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黄理稳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教育部社科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社会史》,宋子良等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自然科学概论(A)现代科学技术课程学习指导书》,高师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李继宏,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10 经济社会学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讲述经济社会学主题:包括网络与经济生活,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市场转型的社会学,企业家、国家与社会,公司及其组织,消费与社会分层,文化与经济,货币的社会意义,劳资关系,以及环境、技术与社会等。 教 材:《经济社会学》,周长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0814911 科技活动组织与实践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介绍中学科学技术活动组织的原则、规律、方法以及变化。使学生掌握将来指导中学生科学技术活动、引导进行探究性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书目:综合理科 科技与社会热点 研究性学习材料(三),“高中实践活动”设计编写委员会编,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学科技活动套材:变化与方法 教师参考材料(二),李醒夫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学科技活动套材:规律与方法 教师参考材料(四),柯崴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00814912 科学活动与科研方法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介绍科学活动的特点及其一般规律,科学活动的方法论意义,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法、黑箱法、思想实验法等五种方法,科学思维的特点。 教 材:《科学活动与科研方法》,秦铁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00814913 信息科学与社会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介绍现代信息科学的特征、内容、发展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教 材:《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冯小礼、冯国瑞,高等教育出版社。 00814914 现代教育测评技术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各类测量与评价方法,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两大部分。 教 材:《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朱德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0814915 科学哲学 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内容提要: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和自然界;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与社会,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等。 教 材:《科学哲学通论》,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教育部社科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