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专家论点首页

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是每位高考学生和家长十分关心的大事情。相信不少学生和家长现在已在考虑了。如何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呢?笔者根据自己曾经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多年来对高考的研究及为他人指导高考填报志愿的实践,总结出了如下高考填报志愿的“三大原则”。
   

社会需求原则社会需求原则是我们高考填报志愿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我们填报志愿考虑的第一要素。所谓社会需求,即是我们所选的专业方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在选择专业时,就应当去选相应的专业。当然,我们在选择专业方向上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充分考虑到了社会需求原则,才能达到我们考大学最基本的目的??就业。很难想象社会需求很小的专业能很容易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因为大学毕业就失业不是我们所愿意面临的。现在不少大学生不是在毕业后就找不到工作吗?或者找不到自己学以致用的专业工作吗?其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 不相适应肯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力原则实力原则是我们考生在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实力原则是指考生的成绩实力,即考生在高考中考分的高低。现在高考录取的原则,还是以分数高低决定你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应当考虑自己的成绩。你的成绩能上重点本科、二本、还是三本或者专科,在高考成绩出来后,明白自己属于那种层级后,再按照社会需求原则,去选择填报与你成绩相当的学校和专业。须知,只顾社会需求而不顾自己实力是不能实现愿望的,不顾社会需求而只顾实力,你选的专业将来不一定能好就业。
   

爱好原则每个人都在一定层面上有自己的爱好。从某种角度而论,爱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将自己的爱好作为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来加以考虑。在考虑自己的爱好时,不能忽视社会需求原则和实力原则,要将三者结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估后得出判断,再决定填报志愿的学校和专业。
   

“三大原则”的逻辑关系社会需求原则、实力原则、爱好原则这三个原则,在逻辑上顺序不能颠倒。你不能只顾你的爱好,不顾自己的实力去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若如此,你可能落选。若你只顾实力去考取了一类本科,但忽视了社会需求原则,那么,你毕业后能否找到你所期望的工作就很难说了。三者没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或者只顾一点不及其余都是不行的。因此,在这三者中,社会需求原则是填报志愿的核心,实力原则是根本,爱好原则是参考。
   

“三大原则”的操作技巧考生根据上述“三大原则”如何操作呢?考生在拿到分数,明白自己的录取档次(即是一本还是二本或三本或专科线)后,再去根据上述“三大原则”去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假若你的分数(实力原则)上了重点本科线,你再根据你上线后超出重点本科线多少(参考相关学校以往的录取情况对自己作出风险评估),去选填相当的学校和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原则和爱好原则去确定所选专业)。分数上了其他线的考生也根据这种方法来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如果你上了重点本科线,但分数不是很高,其所选专业(符合社会需求原则)不可能被录取,那么,你就去选择二本学校中好的和自己爱好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来判断专业的好歹),以保障录取概率。总之,社会的需求这一核心问题是我们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决不能忽视的关键词。     分清高考录取“五线”
   

高考分数线公布后,相当多的考生和家长对高考五线的含义一头雾水,拿着成绩单却不知路在何方?
   

 据介绍,高考五线包括军检线、资格线、分数线、提档线和录取线。
其中,军检线是指军事 院校的体检线。多年来一直与普通本科分数线相当,因此可以视为本科二批分数线,但有些军校的录取分较高,会在第一批录取分数线(重点线)附近上下浮动,幅 度不太大。只有到了这个分数线,才能获得报考军事院校的体检资格。
   

资格线是指招生录取的资格线,也叫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考试分数等于或超过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招生高校录取。录取时,资格线上的考生依据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录取,倘若考生对院校和专业不挑剔,专科资格线上的考生基本都会有学上。
   

分数线是录取时的主要依据。多数省市都会按不同录取批次划定四条线,也有些省市录取批次更多,分数线也更多,只有考生达到或超过某批次分数线才可能参加该批次录取。除本科一批分数线是按招生计划的1∶1.2全省划定外,其他都是按照1∶1划定的。
   

提档线是指录取学校提取档案线,与录取线不是一条线。例如:本科一批院校的提档线是依据1∶1.2的比例划定的,学校会对提档线上的所有考生阅档,再把多余的20%的考生档案退回省招办,因此,提档线上的考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录取。
   

录取线指各高校实际录取的最低分数线。由于高校是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因此录取线常常会高于提档线,也可能等于提档线。
   

常见欺骗手段揭秘
   

一是混淆教育形式蒙骗。招生骗子有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考生。家长花钱后,的确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入学后才知道上当受骗:因为就读的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
  

二是声称“低分高录”哄骗。招生骗子自称是高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声称自己有办法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达到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从而骗取考生及家长的钱财。
  

三是谎称“内部指标”诱骗。招生骗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某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要家长先付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交上后他们就逃之夭夭。

四是号称“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招生骗子利用自主招生、国家定向招生政策,误导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或可以弄到高校定向招生计划,花钱即可录取。
  

五是利用前些年少数独立学院违规招生行骗。前些年少数高校独立学院游离于招生体制之外,未经批准超计划招生,受到了查处。但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说事,四处行骗,向家长收取高额好处费、信息费。
  

六是利用网络诈骗。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复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网站信息内容,假冒学校名义对外宣传招生,进行诈骗活动。
  

七是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诈骗。招生骗子有目的地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社会公寓),打着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考生来校报到时,好像和学校正规录取的学生一样,在高校校舍里或校外公寓报到。等考生交完钱后,骗子便携款逃跑。
  

八就是防骗总原则:分数不够,找谁也没有用

上一篇: 在2009年教育部规定哪些考生可以降分投档?

下一篇: 高考志愿填报大诀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