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分数"大跳水"的院校专业组
今年四川高考录取的"爆冷"案例频频出现,部分院校专业组分数跌幅之大远超预期,本文梳理数据并非个例,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个别专业组均出现类似波动。
01、西华师范大学107组(物理类)
堪称年度"最惊喜捡漏场"。2025年录取最低分仅438分,刚好踩住本科线;而2024年该专业录取最低分高达543分,超一本线4分、二本线84分,一年之内分数直降105分,位次从7.8万暴跌至20万+开外。其中还包含地理科学(师范)、化学(师范)等专业的组别,让压线考生实现了"二本分上一本师范"的跨越。
02、四川师范大学111组(物理类)
作为省内师范类高校的"排头兵",其部分专业组同样出现明显分数下滑,2025年川师的最低专业组录取分跌至481分,较往年传统老高考是断崖式的录取走低。
03、成都理工大学122组(物理类)
顶着"双一流"光环的成都理工大学各专业组,2025年最低录取分仅491分。要知道,以往成理工的工科相关专业鲜有低于500分的情况。
公众号:学成高考补习学校
2、录取分数“大跳水”的三大核心推手
川内多所大学录取看似偶然的爆冷,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主要集中在高考志愿填报政策、报考专业行业周期预判、招生计划的扩招引起“低分高报”三个原因上:川内多所大学录取看似偶然的爆冷,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主要集中在高考志愿填报政策、报考专业行业周期预判、招生计划的扩招引起“低分高报”三个维度上:
新高考首年的“适应阵痛”
2025年是四川新高考落地元年,全新专业组录取填报模式与选科要求的变化,让考生和家长陷入信息博弈。以西华师范大学107组为例,其"化学必选"的选科限制,直接筛除非对应选科组合的考生;类似公安院校中要求"必选政治"的专业组,也因选科匹配人数不足出现分数下滑。更关键的是,没有往年录取精准数据参考,导致考生填报时普遍保守,进一步放大了分数波动。
报考专业对标行业周期预判
考生和家长在对比报考志愿时专业选择倾向,是对不同行业前景的理性判断。今年分数暴跌的专业组,多集中在近年就业遇冷的领域:
传统工科遇冷:土木工程等曾为"香饽饽"的专业,因基建增速放缓、校招规模缩减40%、应届生起薪不足6000元等问题,成为集体弃选的对象,连带相关专业组分数下滑。
纯理论型专业失宠: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万金油”专业,因企业需求有限、专业技术含金量有限等问题,今年征集志愿中显示缺额较大。
小众领域遇冷:部分依赖特定行业需求的专业,受全球化退潮或技术替代影响,岗位需求锐减,也导致其所在专业组吸引力下降,如小语种、会计、翻译等专业方向。
招生计划的扩招
从宏观数据看,2025年全国高考人数较上年减少7万人,但全国本科招生计划普遍扩招。并且根据今年四川省高考招生计划扩招比例明显,尤其是物理类招生计划大幅度增加,让今年的考生在招录的客观条件上可以“低分高报”。
03、给2026届高考考生的4条填报忠告
2025年的录取波动,为目前高一、高二、高三的考生提供了珍贵的实战参考,填报志愿时需避开三大误区、把握一个核心:
拒绝"名校光环迷信"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在部分省份的冷门专业组,已出现604分甚至500分录取的情况。这印证了一个趋势:与其为名校的冷门专业"买单",不如选择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避免沦为"调剂牺牲品"。
建立"专业-行业-职业"匹配思维
避开就业红黄牌专业,优先选择与国家战略领域匹配的方向。比如土木专业可关注"土木+数字化"的智慧建造方向,环境专业可转向"环境+大数据"的复合领域,这些交叉方向仍有较大人才缺口。
吃透选科与专业组规则
新高考下"选科决定报考资格",需提前对照目标专业的选科要求规划组合,避免因选科限制错失机会。同时要注意,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组分数可能相差悬殊,需逐个分析其专业构成而非一概而论。
善用"数据工具"而非"盲目猜测"
尽管第一年新高考录取部分数据不透明,但可通过高校官网历年招生计划、专业就业质量报告,结合《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红黄牌专业清单,建立自己的填报数据库,减少信息差带来的决策失误。
从西华师范大学的"压线捡漏"到双一流院校的"分数亲民",2025年四川高考录取的波动,本质是就业行业调整与教育供给变化的缩影。对考生而言,与其追逐短期分数泡沫,不如锚定长期职业价值——毕竟,真正的"捡漏"从来不是分数的侥幸,而是对时代趋势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