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下不用你劝了,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就躲着走。临床医学今年算是全崩了,已经冷到快要和土木坐一桌了。就说浙江这边,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投档线比去年低了9分,录取位次掉了369名;更夸张的是清华,临床医学类在浙江的位次,去年还是59名,今年直接跌到256名。山东那边更惨,临床医学简直是雪崩,往年只能上大连医科大学的分数,今年居然能去山东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临床专业,你说这落差多大?
要知道,临床医学在咱们国家火了一二十年,分数一年比一年高。尤其是疫情那阵子,临床、口腔、预防医学的分都飙到历史最高,想读个像样的医学院,怎么也得考个五百八九十分;要是想读 5+3 一体化这种短学制,620 分都只是起步。当了这么多年的香饽饽,今年一下就成了没人要了。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医生这活儿,现在还值得干吗?一边是年轻人不愿学医,另一边是好医生还在往体制外跑。这么下去,公立医院的看病能力肯定受影响,咱们普通人以后怕是要为找好医生难买单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为啥这么说?
先说说学医有多熬人。现在想进个好点的三甲医院,比如一线城市、省会那种,博士都是起步价;就算去地市的三甲、二甲,也得是研究生学历;本科毕业?顶多在县医院找找机会,还得有熟人托关系才行。
关键是学医时间太长了,本科就得读 5 年,接着 3 年研究生,再读 3 年博士,好些人博士 3 年还毕不了业,得拖到 4 年。这么算下来,培养一个能进三甲的医生,差不多都 31、32 岁了,前前后后得 11、12 年。普通家庭哪扛得住啊?花了这么多钱,孩子遭了这么多罪,最后能保证找着好工作、进好医院吗?还真不一定,现在好多医院都快饱和了。
而且现在医改政策一压,不少公立医院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要么降薪,要么裁员,有的私立医院干脆直接倒闭了。以前医生收入里还有药品加成的钱,现在政策一刀切,加成没了,医院整体收入降了,医生奖金也跟着缩水。以前大家觉得医生这行稳定、收入高、有面子,现在这些优点,是一点一点在消失。
再说说DRG和DIP改革,本来是想控制医保开支,结果到了一线,就俩字:压缩。压缩住院天数、压缩耗材、压缩检查、压缩用药。以前病人住院能住7天,现在3天就得让人家走。病还没好利索呢,医生心里也没底,但不按规矩来,就影响科室考核。这么一搞,医生活儿更累了,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还得兼顾教学、科研、开会、查房,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可能有人觉得DRG改革挺好,以后医生就不会开一堆没用的检查了。这话是没错,过度医疗确实少了,但一分钱一分货啊,药品、器械、诊疗手段都是这样,对咱们看病肯定还是有影响的。就拿阑尾炎手术举例,医保定的支付标准是1万,要是医生只花了5000,医院还能赚5000;可要是花超了,比如花了1万5,医院就得倒亏5000。现在医生想不亏钱,不光得医术好,还得会帮病人、帮医保省钱,你说这活儿难不难?
河南有个地级市的三甲医院,2022年开始搞DIP付费改革,那一年直接亏了4000多万,重症医学科亏得最厉害。而且到处都能听见医生吐槽,绩效发得不够、活儿太多太累,这些消息满网都是。
更让人闹心的是,之前DRG/DIP试点的时候,不少医院不想着怎么优化自己的运营成本,就盯着医护人员的绩效工资抠钱。结果呢?医生、护士、技师这些人,得替医院的管理问题买单,天天一边出门诊,一边当会计,算来算去怕超支。国家搞这改革,本来是想让医院别再靠过度治疗赚钱,结果改革没推动,倒把医院上下都搞得怨声载道。
况且现在的医生群体,早就分层了。顶端的那些人,比如协和、北医三院的大牛,有学术地位、有病人资源,要么跳出体制开诊所,要么加入医生集团做个人品牌,不光没被医改影响,还找着新出路了。可更多医生还在原地挣扎,人到中年,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收入却越来越少,想转行不甘心,想接着干又看不到希望。
最焦虑的还是年轻医生。规培三年挣不了几个钱,刚入行就被现实打退堂鼓。有人转去做医美、卖医疗器材、搞健康管理,还有人干脆彻底离开医疗行业。也有少数年轻人想别的办法,比如做医疗自媒体、搞远程会诊、开发医学 APP,对他们来说,医学不再是一辈子的归宿,顶多算个谋生的工具。
其实医改的道理不难懂,医保基金紧张,国家想少花点钱、提高效率。但问题是,把医疗当成了能批量生产的工业流程,压根没考虑医生这行的特殊性。医生不是机器,病人也不是产品啊。医学本来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要应对各种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不是按流程图走标准动作就行的。用管工厂的思路管医生,最后只能是让医生的专业判断给制度让路,治疗效果给成本让路,医患关系也变得冷冰冰的,特别紧张。
医患矛盾的加剧,更让医生群体雪上加霜。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邵医生,本是救人无数的妇产科专家,却因三起医疗纠纷遭遇7个月网暴,家属线上人肉辱骂、线下骚扰,邵医生两次报案却难止伤害,最终57岁的她从医院跳楼,以死正名。类似悲剧还有很多:四川省人民医院周晓辉医生,从医30年兢兢业业,收治一名多次手术的患者后,因术后愈合问题遭家属9个月纠缠,不仅被打骂,还目睹同事被打,最终在家自缢。就单说这两起医患事件,这谁还敢救死扶伤?
还有个更深层的问题,社会对医生的期待变了。以前觉得医生是白衣天使,现在却把他们当成成本管理员。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是医生心理和价值感的巨大落差,干着救死扶伤的活儿,却要天天算成本,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可另一边,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大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还在涨。公立医疗体系扛不住了,市场空间倒可能打开,比如民营医院、互联网医疗、基层健康服务这些新模式,说不定能给一部分医生指条新路子。
技术改变世界,梦想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