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文史专业首页

图片

"文科招生比例要降到20%",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的一句话,让舆论场炸开了锅。

“自由而无用”的复旦民间校训尤在,如今高调转向“文理医工四轮驱动”格局。这一国内顶尖高校“大手术式“的改革利刃,切向的不仅是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戳中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痛点:当人工智能、芯片医工等“硬核”领域成为国家战略焦点,人文社科的位置该如何锚定?这一轮高校学科调整与综合改革的重点在哪儿?在科技狂飙与“人文灯塔”的角力中,高校又该如何重塑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

南都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密集指向这一议题:从“新工科”扩张到“新文科”突围,从学科交叉的硬性指标到教师评价体系的柔性改革,一场关于AI时代高等教育专业重构的“大讨论”正在教育圈发酵。不仅如此,3月以来,清华、北大、武大、人大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本科扩招的学科增设信息中,也让外界感知到这一轮高校专业改革与AI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此,有人疾呼“文科无用论”是短视陷阱,需警惕AI技术狂飙之下,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吞噬;也有人直言,文科“精英化”或是破局之道,与其批量生产“半吊子”学者,不如集中资源锻造顶尖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本科扩招还是文科缩减,背后的指向都是交叉融合。采访中多位专家提到一个共识,文科真正的发展方向不是缩减,而是跨界。

扩招与停招:

冰火两重天的专业图谱

事实上,“一撤一增”的本科专业洗牌正在中国多所高校进行

2023年,中国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2024年,中国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麦可思研究院年初最新发布的《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5)》 显示,近10年新增专业近2万个,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是增设热门;撤销专业数量连年增加(仅2019年同比下降),2023年撤销数量(1628个)是十年前的24倍之多,其中设计类专业领跑撤销榜。

复旦官网发布的全国人大代表、复旦校长金力在3月5日下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讲话全文中提到,复旦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后续存量将只减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且今年还拟实现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学位项目。

“文科很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文科比理科更重要。关键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文科需要多少本科生?”复旦公布最新的本科招生方案后,金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犀利发问。

复旦的“瘦文强工”“AI驱动”绝非孤例。

结合近期多所“双一流”建设大学本科扩招方案来看,学科交叉、人工智能、基础学科等都成为高频词。

清华大学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扩招方案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强化AI通识素养;中国人民大学则聚焦数字时代发展前沿,将在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武汉大学的扩招名额重点面向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一面是国内优质本科名校纷纷扩招,另一面则是“文科消亡”成为全球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2024年,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不少于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其中历史和文学院系受冲击最大。在全球性高校财政赤字加剧的背景下,停办“实用性”不强的文科专业无疑成为一众高校的选择,文史哲及艺术类专业也因此沦为全球大学专业裁撤“重灾区”。

目光转回国内,在教育部推动全国20%学科调整的大背景下,多个省份高校不久前都提出,要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撤销专业名单中,文科类专业占比突出,有统计显示,公共事业管理被撤销88次,汉语言英语等传统文科专业也频繁上榜,部分高校甚至裁撤人文学院

梳理资料可见,文科专业在这波学科专业裁撤调整中确实受到了冲击。以C9大学联盟中的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浙大作为C9大学联盟里学科门类最齐全、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在其占比近四成的56个文科专业中,2024年停招的有20个;而以理工科为主的中科大,在2023—2024学年撤销了42个本科专业中的6个,其中就包括英语考古学传播学3个文科专业

以哈佛为代表的全球多所顶尖院校减少文科招生,而中国高校的减招、停招、撤销专业也集中在文科,一度引发互联网对“文科衰退”的讨论。

在这样的浪潮中,为文科辩护的声音扩大。


上一篇: 中国大学,正在放弃文科?

下一篇: 俞敏洪回应“文科过时”:是学习方法过时,科学家经过文科训练更容易有突破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