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院校资讯首页

如果要评选2023年高考季分数线战争的最大失意者,那么北外无疑将高居榜首;如果要评选过去20年分数线排名最大的输家,北外即使不是第一(个人认为中青政实至名归),也难以跌出前三。

2023年,几乎所有外语类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都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但若略加留意,就会发现其衰落并非始于今年,而是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走上了漫漫“熊”途。各大外语院校招生情况早就一年不如一年,即使是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外语第一名校外交学院和北外也不例外。今年各省录取分数线出炉后,北外的录取分数之低令人瞠目结舌。因为,现在北外录取分数线与若干年前相比,堪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当比喻,领会含义即可),忆及过往的辉煌,让人唏嘘不已

基于过去20多年的高考分数线排名变化趋势,北外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

  • 2010年前的北外(华五人水平):与人大、浙大谈笑风生

  • 2011-2017年的北外(中上985水平):与武大平分秋色

  • 2018-2022年的北外(中等985和顶尖211水平):与山大、法大不分伯仲

  • 2023年后的北外(末九水平):与民大、兰大称兄道弟

短短20多年,北外的分数线如过山车般从傲视群雄的分数线食物链顶端跌落神坛,在一众名校的掩盖下黯然失色

表1、2001-2023年北外、上外、外交学院与武大分数变化对比

1 北外从辉煌到落寞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2010年前的北外(华五人水平):与人大、浙大谈笑风生

平心而论,2010年前的北外的社会声望和品牌影响力相当之高,虽不能与清北相提并论,但却绝对不输“华五人”这一档的顶尖名校。从分数上看,文科录取排名在前5名,理科录取排名也基本稳定在前10名

表2、2000年985、211文科分数线排名回顾:北外Top3-5

从2000年的高考录取平均分数线看,北外文科录取分数线仅次于北大和清华,高居全国第3,而理科也排在全国第9,仅次于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上交、浙大和人大。彼时的北外声望和分数都处于巅峰状态,北外学生面对华五人可以说毫不心虚

二、2011-2017年的北外(中上985水平):从这时起,北外的分数线开始大幅跳水,从“华五人”跌落到中上985梯队

从上图可以看到,自博主开始大规模统计高考分数的2012年时起,北外就已跌出华五人集团,但2012年仍然可以算与航济开集团不相上下。但2013年开始跌出前20,之后一直徘徊在20开外。这个成绩虽然与北外巅峰时期相差甚远,但从绝对水平上看仍然是令人尊敬的中上等985水平,与武大、北师大等名校相当。

三、2018-2022年的北外(中等985和顶尖211水平):与山大、法大不分伯仲

2017年国家“双一流”战略横空出世,宣告了985、211工程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实际上直到今天全社会在各种场合还是普遍沿用985、211的称呼,双一流的认可度有些尴尬),但双一流的实行实际上强化了原985的地位,而削弱了包括北外在内的所有非985的211院校,因为此战略一出,原211的非一流建设学科顿时沦为与双非无差别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从2018年开始,北外的分数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大跳水。2018年,北外的理科分数线从上年的第21名暴跌至28名,到2019年更是直接跌出前30这个史无前例的低谷,但30都不是终点,之后的几年北外继续坠落。这一时期,北外再也无法和武大相提并论,甚至被曾经不放在眼里的山大超过,而北外的排位在2022年跌到了40名的边缘。

可以说 分数的下降对于北外的品牌价值损毁极其严重 ,所以到了2022年之后,哪怕同样是学小语种,考生似乎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工类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北外的品牌溢价基本上彻底消失不见

四、2023年后的北外(末九水平):与民大、兰大称兄道弟,但这是北外的终点吗?

到了2023年,各位也亲眼见证了历史:北外不仅没有止跌,而且滑向了更加无底的深渊——第56名,这个令人不敢相信的名次。曾经与复旦人大掰手腕的、高贵洋气的北外竟然只能与标准的末九民大和兰大称兄道弟(no offence,这两校都是非常优秀的985名校,but分数确实不高)。

北外的生源质量在2010年后基本从一流跌至二流,而在2018年之后更是断崖式下跌,生源质量可能只能说是三流,甚至是四流了。这样断崖式的下跌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外包括所有的外语类院校究竟是如何走向巅峰又走向没落的呢?我们继续来看。

2 北外从兴盛走向没落的原因分析

一、北外录取分数线曾经居高不下的原因

多年以来,北外的录取分数线如此之高,和几十年来,北外在社会上所享有的极高声誉和社会认可度以及学校的品牌价值密切相关。

北外校友中,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法国籍高X健),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或许绝对数在国内大学中不算太多,但考虑到北外当时一年仅几百名的招生人数,这个比例绝对在国内位居前列。北外还有一句很经典的口号叫做“五星红旗飘在哪里,哪里就有北外人的足迹”。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

知名外交家更是不胜枚举,其中金永健、陈健、吴红波等曾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北外校友中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余人,出任参赞的则更是多达2000余人。之前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北外人全部请假,外交部就会停摆,虽然略带夸张,但毫无疑问北外长期以来都是外交部最主要的生源学校,而外交部等涉外部委也是北外人的主要就业方向。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如果你就读于北外,而你又恰好是一名男生,那么你有极大可能在未来会成为一名大使。

北外作为外交部重点生源校,每年获得推荐名额为全国第一。哪怕是在北外声誉大幅下跌的2010-2021这十二年间,经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生进入外交部的都有588人,约占外交部招录外语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码农和金融行业的高薪兴起之前,去外交部等外事部门工作基本可以说是很多年轻人的最高梦想

在1990年代,北外的知名度也是相当之高,为能来北外圆梦,曾经有南方考生直接放弃了保送到上海交大的机会,甘冒风险直接参加高考来北外。而北外在2010年前也一直得到很多高分考生的青睐,当时在北外的新生中,属于地市状元的也并不少见,很多人的高考成绩其实上清北也绝无问题。

俱往矣,一切都随风飘散。我们再来探究北外究竟为何走向落寞。

二、北外走向落寞的原因探究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喜欢将外语的没落归结为是时代潮流所致。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1978年的“改开”到2001年的“入世”前后,正好赶上了外语最火热的几十年。现在时代的红利已过,自然尘归尘、土归土。

但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片面,因为中国外语院校最早可溯源至清末的京师同文馆,目的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以及洋务人才。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时期就设立了俄文大队(北外之前身),建国后更是陆续创立了好几所外语专门院校,如果一定要对应潮流,那么也应该从19世纪末就开始对应,只要中国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进程还没有结束,那么外语所对应的时代潮流也依然不会终止

所以外语院校集体坠落的真实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也许并不在此。博主认为真正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外语人才的过度饱和

目前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估计在1000所左右,开设日语的大学也超过了500所,直接导致外语人才的供过于求。此外,得益于国家对英语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小孩的英语能力普遍很高,无论书面还是口语交流基本都没有问题,很多场合都不再需要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大语种的英语尚且如此,就更别谈其他小语种了。

2)外企的没落与码农、金融行业的薪酬高涨

自从改革开放、外企纷纷进入中国以来,外企的收入就一直碾压央国企及政府机构。2000年前后,普通国企月工资可能只有几百,但外企普遍在好几千甚至上万,但随着阿里、腾讯、华为、字节等大厂的崛起,码农的收入水准便一路高歌猛进,直接对标全球,一些创业型公司如果算上股权激励,几年内达到财富自由也并非没有可能。此外央国企的整体待遇也迅速上扬,在月薪方面开始不次于外企,但如果算上一些隐形福利和稳定性,甚至开始反向碾压外企。

此外,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高企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打压和脱钩断链,为数不少的外企开始缩减在华业务,甚至是加速撤离中国。这直接导致外企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迅速下降。

3)机器翻译的迅速崛起

机翻能力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以ChatGPT、Deepl、谷歌翻译等为代表的机器翻译给传统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部分语种,尤其是中英、英法、英西之间,机器翻译的质量甚至能完虐部分优秀的外专毕业生。当然机器翻译的质量并不完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后期其实还是需要人来修改,但目前市场上的不少翻译需求的要求其实很低,甚至是只需要大致看懂即可,所以机翻可以说直接秒杀了很多低端的翻译。尤其令人感到悲伤的是,翻译整体需求中,这种要求很低的低端需求却偏偏占据了最大一部分比例

当然,学外语其实并不等于做翻译,哪怕是在北外这样的学校,一个专业的几十人里,毕业后真正从事翻译的人也绝对屈指可数,大部分还是在把外语当工具使用。但社会上的很多人限于有限的认知,却习惯性认为外语专业毕业只能做翻译,将外语和翻译直接画上了等号。这种认知就像你学了中文就一定能当作家一样,显然将翻译看得太过简单。但无论如何,结果却依然没变,即认为机器翻译的崛起会彻底取代外语专业。这种认知非常无知但却十分强大

4)文科类专业门槛的偏低以及就业的困难

外语属于文科,而文科类的专业整体上说都缺乏太高的壁垒可言。在欧美,文科类专业即使你读到博士,其实靠本专业也很难找到很好的工作,文科更多靠的还是上下游的资源。而中国社会在这方面迟早会接近美国,尤其是张雪峰在抖音上的大肆宣传,让全社会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共情。但张所大力推荐的法学汉语言文学,如果不是方便考公,其实是最没门槛的专业,小语种其实相对于这样的专业而言,门槛绝对要高好几倍。不过整体来说,只要是文科类专业,哪怕你是清华北大,毕业后的差别都不会很大,都很容易被人突破门槛轻松破门而入。

当然如果你真有能力其实本科学外语,以后去进咨询公司做管理咨询/战略咨询、学经济进投行、或者是直接转型码农也完全没有问题,门槛挡住的只是庸人。博主就知道有不少学小语种出身的人现在就在美国的微软做码农赚高薪。又比如当当网女总裁俞渝当初学的是英语,但后来也在美国做的是投行。

5)天道好轮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以前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大学生整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之际,更好就业的理工科无疑具备更大的诱惑力,无论什么时代,谋生是第一位的。

6)北外自身的一些原因

比如办学理念出现严重失误,盲目扩招导致含金量下降;像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薄冰等享有全国性声誉的大师越来越少;校长频繁更换;宣传的严重不足及校园硬件的薄弱

综上所述,北外分数线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发展史的缩影;北外的没落宣告了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盲目崇拜西方、仰视西方时代的终结。而未来如何书写,笔掌握在你我手中


上一篇: 这5所大学不招复读生!

下一篇: 北航2023分数继续封神:与华五人相比不落下风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