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高考的学子而言,志愿填报的难度绝不亚于“二次高考”。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都会有考生因不喜欢、不适合自己所选的学校或专业而选择复读,其中不乏取得了优异成绩的考生。可见在志愿填报中,除了成绩的影响之外,还有选择方面的诸多“技巧”。因此,考生要先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内心需求,才能做出更合适的志愿选择。
自我认知一:决策主体
决策主体是影响志愿填报的基础性因素。对考生而言,高考志愿往往不是个人的单独决策,而是家庭共同商议的结果,不同的主导者在志愿填报时也有不同的注意点。
现实中,家长往往是志愿填报的“幕后”主导,虽然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信息储备,但很多时候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意愿进行决策。家长作为主导决策时通常会更看重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未来就业的收入水平,功利性较强,对孩子是否适合、是否喜欢专业有所忽视,这对于考生的长远发展不一定有利。为此在志愿填报时,家长可以给出一定的合理性建议,但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孩子参与自己的未来抉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既不成为“都让他决定,我们都不管”的甩手掌柜式家长,也避免完全代替学生选择的情况。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不仅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桥梁,更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身份的转变。作为个人生涯的分水岭,考生理应参与志愿填报这一人生重要决策事件,积极吸纳别人的意见,但同时也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人云亦云,别人报哪里自己就报哪里,感情用事;二是填志愿之前不查资料,自己没有任何想法,看着招生计划随便乱填、敷衍了事。这样做的考生,其志愿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落榜,有可能去到一个并不是很满意的学校,也有可能学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专业,痛苦四年,耽误自己。
自我认知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是志愿填报的重要考虑因素。个人的兴趣特长和社会资源对志愿选择和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考生在进行志愿选择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有超过80 %的同学表示自己不喜欢学习的专业,因为在选择时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到底要学些什么内容。所以,当考生有大致的专业意向时,要先了解专业会学习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又主要会学习哪些内容,如果觉得学习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建议不要报考。
其次,明确个人擅长的领域。我们可以把擅长分成逻辑型(逻辑分析能力)、沟通型(语言交流能力)、管理型(管理组织能力)、实践型(应用实践能力)、创意型(创新想象能力)五种类型。不同的擅长领域在不同的学科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与适应力,如逻辑型更适合学习工科专业,沟通型可以考虑语言、新闻和贸易类的专业,管理型在管理类的专业中更有优势,实践型会在土木、汽车等工程专业中表现突出,创意型则适合艺术类和文学类的相关学科。
最后,要考虑身边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上大学以后,学生不仅要考虑兴趣和擅长,还要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做打算。因此,在填报志愿时,考生还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一项外在特质,即社会资源。一方面,父母和亲朋的社会资源是帮助个人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适应的助力,所以有些考生会选择与父母职业相关的专业,如很多工程师的子女都会报考工程相关专业,有父母的工作经验和行业基础,对未来的发展会带来增益。另一方面,未来就读学校和专业的校友资源也值得考生和家长关注。
自我认知三:未来规划
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是志愿选择的目的,有长远规划的考生在选择专业和院校时往往目的性更强,进校之后的学习规划也会更有条理。
首先考生要了解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上大学是未来人生规划的基础阶段,要在填报志愿之前大致思考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试想将自己置身于未来的工作场景,是愿意在室内还是室外?和人打交道还是相对安静地与“物”打交道?做文字工作还是技术工作……诸如此类,对未来生活有大致的设想。基于此,再结合个人的特质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比如想做老师,可以重点考虑师范特色院校,也可以考虑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专业;想做软件工程师,就得去冲击当下热门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但也要了解数学类、机械类等一些新工科的专业也都和计算机有交叉,没准儿可以换个赛道去选择。
其次要规划自己去读书的城市,去哪个城市上学也因人而异,不要人云亦云,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做选择。很多学生毕业后会留在大学所在地就业,因此选择学校也要考虑城市因素。一些商科类的专业,建议考虑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大城市去就读,这些城市的商业基础好,便于开展课程实践;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学生,也可以考虑去大城市“开开眼界”,拓宽个人的视野和未来可能性。当然也建议考生可以利用大学阶段到外地感受祖国不同区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自我认知四:高考成绩
高考志愿填报时最基本的依据是高考分数和位次,这是考生志愿选择的基础,考生要对自己高考成绩对应的高校层次或大致的高校范围做好“功课”。
研究一分段表,考生会发现同一分段的考生数量多,这些考生的志愿也很容易扎堆,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专业,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区、市)已经实行平行志愿,报考专业时尤其要关注专业是否服从调剂,以避免提档后因专业不服从调剂而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
对于具有很强竞争实力的高分考生,可以兼顾学校和专业,一些名校的优势专业也可考虑。成绩中等或者偏上的考生,应侧重选学校,尽可能选择一所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入校后再申请转专业。对于成绩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建议以选择专业为主,注重从就业角度学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可以减少将来就业的压力。
有一名成绩中等偏上的考生,分数能够报考一些所在地区较为偏远的原“9 8 5工程”高校的非优势专业,但是不能读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是选择了一所在家附近的原“211工程”高校,但录取到了喜欢的专业,既满足了父母的期望,又实现了个人的爱好。目前,这名同学已经大三,很有希望获得保研的资格,到更高层次的学校继续深造。
志愿填报于大多数考生而言,都是一次关键转折,需要立足个人未来发展,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