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强基计划,增加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大学,意味老牌39所985高校全部聚齐了,参与强基计划招生。除此之外,从已经公布的四所高校招生简章来看,核心内容均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强基计划政策条目相对固化。并不是说其他高校也没有变化,而是总的政策相对固定,陆续公布招生简章的高校,招生专业和分省计划以及总计划会有变动。
核心条目1 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固定
强基计划针对的是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担当、有情怀的学生。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包括条件含糊的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和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有的高校提出一二等奖,有的是二等奖)。对于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一校一策,有的高校要求是特殊类型控制线(或一本线)上即可,有的高校要求分差计算办法。
核心条目2 招生专业相对稳定
虽然2022年,增加了育种新专业。可能是为个别学校单独制定的,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公布的高校招收强基计划的专业来看,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工程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
核心条目3 分省差异化投放计划稳定
从公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来看,强基计划依然分省投放计划。和往年一样,是差异化投放,高校一般在10多个、20多个地区投放。如A高校在B地区不投放计划,C高校则在B地区投放计划。差异化投放计划照顾各地分省计划的平衡性。
核心条目4 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固化
从目前强基计划实践来分析,“高考成绩占85%,学校考核成绩占15%”这个比例不会发生变动。学校考核成绩比例过大,高校无法掌控标准,势必会带来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考核成绩比例过小,强基计划探索的功能会弱化。
核心条目5 限报一所政策没有放开
强基计划目前实施的限报一所的政策。既然强基计划是以学科兴趣为导向,考生爱的是学科,为什么强调对高校的“真爱”?客观而言,强基计划的校测都是在高考结束后举行,如果取消限报一所,强基计划校测时间会撞车,同时会造成考生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核心条目6 不允许专业调剂是方向
强基计划强调基础学科的专业兴趣,存在专业调剂也是一个悖论。目前,强基计划专业调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允许专业调剂,一种是只允许填报一个专业,没有专业调剂。 2022年,还会有高校变动,总体趋势是取消专业调剂,只允许报考一个专业。
核心条目7 依然实施诚信承诺书
从公布2022年招生简章的高校来看,均要求确认,签订诚信承诺书。2021年强基计划录满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诚信承诺书,考生一旦达到高校录取要求,参加零批次录取的高校,会把考生档案提走,考生没有机会参加其他批次的录取。2021年实施的诚信承诺书制度,有效的避免了2020年一些考生由于发现分数过高,转报高一梯度高校的普通专业。诚信承诺书是改版后的强基计划非常重要的环节,2022年依然会全面实施诚信承诺书政策。
核心条目8 高校的入围比例固定
公布2022年招生简章的高校强基计划的入围比例,一般是招生计划的4--6倍,均在之前的预测范围内。入围比例一般会控制在6倍之内。如果范围过大,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而且未必能挑选出符合高校需求的考生。
核心条目9 优越的培养模式没有变化
实际上,强基计划最大的亮点在于培养模式。而往往被广大考生、家长解读为低分进好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侧重小班化、导师制、本硕博衔接培养和优越的激励机制,各个高校略有不同。强基计划真正吸引考生是其培养模式,强基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核心条目10 退出机制没有发生变动
强基计划是允许退出的。公布招生简章的高校和以往一样,实施动态退出。退出强基计划,但不能转专业。如某考生填报某高校强基计划数学专业,被录取后,退出后,在普通数学专业就读,不能转其他专业。
核心条目11 校考差异很大
强基计划核心条目基本是统一的,一校一策主要体现在校考方面。一般都是高校自主公布校考时间和校考内容。校考主要是面试和体育测试。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招生高校的均要求体育测试,测试的项目是不同。而且有一些高校体育测试项目有变动,如兰州大学2022年改为体育测试内容为50米跑,立定跳远;而2021年体育测试内容为实心球投掷,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