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36所试点高校已经公布了2021年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并已在4月12日正式开始报名。强基计划虽然进行到第二年,但多数考生和家长都仍是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对于是否应该参加强基计划报名仍犹豫不定。为此,小优准备了系列的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指点迷津。
10问10答告诉你要不要报考强基计划
小优认为,强基计划可以说是自由与限定共生,机遇与选择并存。真正有志趣、愿意投身与奉献于自己的热爱的人选择强基计划,前行皆为开阔坦途;而如果将强基计划视为进入名校的跳板捷径,可能满目所视皆为限制。
为国强基,但是报国之路不止一条。考生到底该不该、要不要报考强基计划呢?怎么判断自己适合或者不适合强基计划?选择哪个学校的强基计划?报考哪个专业?静下心来,回答好下面这10个问题,你能找到答案!
强基10问10答
请用“是”或“否”回答以下问题:
1.你是否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爱国青年?
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远大志向,有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坚定信念,有成为关键领域学者、专家或领军人物的强烈愿望。
2.你是否对自己未来未来的职业发展领域有大致设想?
有进入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打算。
3.你是否在高中阶段对某些特定科目有强烈兴趣或一定天赋?
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方向上,呈现出拔尖素质、突出才能和过人特质。
4.你是否对未知保持着盎然的好奇心和探求动力?
强基计划需要学生在做好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乐于投身科学前沿领域。
5.你是否准备好了面对填报志愿阶段的纠结与困境?
届时需要面对志愿批次、学校、专业选择的难题,还要决定是否参加强基计划校考,奔赴异地去争取1/5左右的机会。
6.你是否愿意在同一所大学接受8年左右的培养,认同其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与独特气质?
强基计划大概率要求在所报考学校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业,虽然期间也有海外联合培养的机会。
7.你是否接受强基计划一般不允许主动转专业?
强基计划并不是进入名校其他专业的跳板,想先进入高校后再转专业的愿望基本落空。
8.你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遇到学习、科研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理性思考问题、乐观面对挫折。
9.你是否认同强基计划严格的淘汰机制?
在强基计划特定维度的考核中,与其他同学相比处于劣势或达不到继续培养要求,能接受退出强基计划,并顺利完成普通专业的学习。
10.你是否愿意未来长期在祖国需要的领域奉献青春和热血?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为民造福。
在以上10个问题中:
若答案全部为“是”,那么强烈建议你一定要选择报考强基计划;
若答案为8至9个“是”,那么建议你慎重考虑,进一步了解强基计划;
若答案为8个“是”以下,那么建议你安心准备高考,选择其他批次、其他类型报考。
如果回答完这“十问”后,你的最终答案是“报考强基计划”,那么接下来就要更加认真看了,强基计划超全干货都在这了!
报考强基计划强基谨记以下七大点
有人说强基计划是最好的降分机会,比如北大去年在山东的统招投档线是687分,而强基录取线是678分;清华在湖北统招投档分是687分,而强基低了11分只要676分。
也有人说强基计划坑,降分只是个别院校,还有的学校不仅没降反而比统招高,唯一的优点就是培养计划好,但是还不能转专业……
大家说的其实都有道理,但是在这里小优还是提醒大家:如果可以,一定要去尝试着报报看。因为强基计划是独立于其他批次的招生,即便没有成功也不影响后续批次的录取。大家在强基报考的时候一定要谨记以下七大点:
1强基报名需谨慎
如果达不到一本线的考生,还是别报了,报了毫无意义,徒增添考生烦恼,影响心情。如果比一本线高那么一点的距离36所双一流大学分数线差很远的还是要慎重一点,否则花了心思报了名,后边初审没过,高考考得也不好,对考生心理影响还是有的。所以要慎重的。
报考流程
3月底至4月,简章公布,网上报名。
6月,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6月25日前,各省(区、市)提供高考成绩。
6月26日前,高校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
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7月5日前,高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折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2选择专业需谨慎
强基计划已经明确要求招生专业要集中在数理化生及文史哲等7大基础学科及其衍生专业。2020年强基计划,主要开放了数理化生、历史、哲学、汉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招生,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工程力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看起来和工科有点关系的专业。
但是本质上从专业上看,都属于网上普遍喷的“冷门专业”、“不好就业的专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明确说了“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如果你就是想通过先进冷门基础学科,然后进了大二大三再申请转专业转到金融、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家长们得想清楚看清楚,选择专业时一定要谨慎,毕竟专业选好后一读就是4年,学起来痛苦,只有到了研究生才能转专业。
3综合素质需重视
强基计划高考占85%,校考和综合素质评价占剩下的15%,那么这15%怎么分配呢?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是综合素质评价会进入校考成绩,另一种是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折算比例合进最终总成绩。
2020年强基计划中已经明确,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一般作为面试重要参考材料(从今年的简章可以看出和去年情况大体相似),在面试环节评审,评审结果影响面试成绩。
虽然目前,大部分省综评系统没有完善,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大多为单独制定的表单, 但整体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内容一致,包含自我陈述、道德品质、学业水平、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社会实践等方面。无论哪种形式,综合素质评价都非常重要,已经有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一定要认真填写,没有系统的高中学校校长也要出具综合素质证明,总之一定要重视综合素质,否则影响的可能是上不上的目标院校。
4校考笔面试需谨慎
2020年参加过强基计划不少学生表示强基校考笔试中数学难度较大,部分达到竞赛预赛的水平甚至复赛的难度。高考裸考的同学做题的反应速度相较于有理科竞赛背景的同学来说显得慢了一些,部分同学甚至没有做完题目。
强基计划的校考纳入了国家正式考试,笔试、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试题按机密级事项管理。大家千万不要作弊,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旦作弊被抓,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会取消强基的资格,还会取消高考的资格,后果非常严重!
面试考试也是千奇百怪,考生最好能够提前得到面试这方面的训练,包括自我介绍,流畅度和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比如,有一道北大的强基面试题:“孩子们回家看老人时,经常捧着手机玩,让老人备受冷落。老人气愤地说:‘你们就和手机过吧’,对此谈谈你的感想和评价。”
5确认强基录取志愿需谨慎
2020年高校强基计划限报1所非常苛刻,高校要求学生只能报考一个学校,不能同时报两个或三个院校。
另外,强基计划在普通高考志愿、提前批志愿之前安排了独立的“强基计划志愿”,一旦确定了这个志愿被录取,就不能再报后边的提前批志愿和一批志愿了,在入选后确认强基志愿前一定要反复思考清楚,别因为确认了强基立即被提档锁档,导致后边又想报其他批次的更合适的志愿又不能。强基计划说的很明确“高校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并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录取名单,提交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办理录取手续。各省级招办应在提前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录取备案。破格录取的考生,按照高校招生简章公布办法进行录取。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
6强基大小年现象需谨慎
2020年的强基计划招生规模在6500人左右,而报名人数居然达到了150万以上,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的招生计划并没有招满。9月份,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大一新生里招收强基学生。
2021年从目前已经发布的简章来看,各校都没有公布招生计划,而是让考生在报名系统里查询,所以具体招生计划扩了还是缩了不好说(网上有传闻说扩了的,但是没有官方信息)。
但是今年的入围人数倍数是实打实扩了的,从去年的3倍、4倍扩大到了5倍、6倍,所以今年入围人数肯定会比去年多,再加上2020年是小年,今年很可能出现大小年的情况,所以能够预见今年入围后的竞争肯定会比去年激烈的。
7学习竞赛需谨慎
强基计划以高考成绩为入围校考和录取的主要依据,这对竞赛党其实是不小的影响,去年省一还可以报考,但是今年要是高考成绩不突出,报强基都走不到校考这一关!省一连参加校考的资格都没有,基本就是废纸一张。
而省一想通过破格录取走强基更是机会渺茫。强基破格是给竞赛成绩突出的考生的一条绿色通道,不至于把所有竞赛生一杆子打死。但是对于破格只有金牌、银牌才有机会。
所以大家在学习竞赛这件事上一定要谨慎。竞赛学习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非高投入不得高回报,但是每年的金牌就那么几百个。如果不是特别热爱竞赛,日后想搞继续研究,或者成绩特别好有把握拿到金牌的,小编建议如果对竞赛不是特别狂热热爱的考生就不要轻易“孤注一掷”,更多的把精力放到高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