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强基解码首页

1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通知发布后,很多家长都有很多问题,对信息学以后再升学中的地位有所疑虑,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下为何说无需过度担忧信息学及多方部门对此的解读分享。

1.无需过度担忧信息学

在教育部发布的强基计划中明确指出: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1.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中的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及其他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中,信息学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这些专业人才所必备的。

那么小编觉得信息学竞赛党不要过度担忧,强基计划的通知里第二段试点这句话,信竞党应该是属于这一范围。很明显,数、理、化、生、计算机相关等专业,是基础专业,也是核心专业,这是未来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

而且各学校招生政策中有这样一项规定:

我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所以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出每个学校的招生政策和招生专业是需要研究决定,工科强的学校当然会招更多的工科类同学,文科强的学校自然也不会落下文科强的人才。

学科才能突出的考生可破格考核录取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这也是后续高校出台政策的一个依据。具体如何发展,我们也会继续关注后续官方发布的更多通知。

2.多方解读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开宗明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与之前试点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改,瞄准四个维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

强基计划奔着问题去,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将评价选拔体系系统性重塑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紧密结合,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标。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看来,强基计划充分考虑了我国高考制度的特色和当前高考改革的实际,同时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选拔、录取以及培养上的基本经验,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打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于涵表示,这一举措,将逐步形成教育领域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格局。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排行等影响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热门专业。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余潇潇认为,如果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勇于担当,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强基计划首次在人才选拔的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在余潇潇看来,这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大逻辑,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这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叶企孙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结合近10年来“学堂计划”的教育改革实践,深深体会到,关键在于营造一个优良“环境”,使得有潜质的杰出人才比较容易“冒”出来;而优秀学生荟萃是优良“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因而,识别和选拔具有突出创造性的学生十分重要。朱邦芬认为,鉴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高考仍然是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维持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主渠道,在高考主渠道的基础上,对于少数痴迷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并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一流高校的招生中提供一条促使他们能脱颖而出的渠道,这于国于民功德无量!在选拔方式上,强基计划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拓展了考生评价的维度,依据考试成绩但不“唯分数”,面向考生的长远发展而不局限于现有水平,立足于对考生的内在特质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考查而不再倚重一些外显的指标。“这是考试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释放的强烈信号。”于涵表示,强基计划通过在高校人才选拔上发力,逐步形成多元评价基础上的多元录取局面,虽然这一计划规模不大,涉及的人数不多,但影响面较广,足以形成积极导向,以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务实举措来诠释一种新的人才观念。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平稳落地,新高考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说,新高考改革试点是“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上海自2014年实施以来,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两依据一参考”基本选才办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获得考生和家长以及社会舆论的认可。“强基计划在选拔方面,对高考成绩给予了足够重视,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借鉴上海等改革省份经验,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评价办法,务实稳妥,是对浮躁功利、弄虚作假风气的摒弃,是对优良教育传统和公平正义的坚守。”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表示,强基计划直面问题打出具有强大系统合力的“组合拳”,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又好又快成长安装了“加速器”。

试,带来深远“杠杆效应”

“制约我国高水平顶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教育阶段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只能以升学招生为通道,而在单一的评价模式下,招生往往‘见分不见人’。”北京大学招办主任李喆坦言。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这一转变的实质性推动,是从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开始的。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指出,在基本学业成绩之外,同时考查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发展潜质和其他专长与天赋等无法通过笔试反映的素养,这是选拔理念的创新。自主招生启动10多年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选拔的实践中得以体现,也正向引领了基础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来临,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全面育人、综合发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科学育才、公平选材,成为时代要求。“但这个理念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王殿军表示,不仅高校应该在如何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上下功夫,高中也应该为大学选拔学生提供客观的基础大数据支持,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选材之路。强基计划打通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成为连通中学新课改、新高考改革的桥梁,还明确将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在李喆看来,这些举措能更好地按照学科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将影响、反馈和辐射到基础教育层面,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当下,有些学校为让一些学科特长生被直接保送名校或获得自主招生极大优惠降分,把他们的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某一门学科竞赛辅导上,而放弃参与其它教育教学内容,“成败在此一举”。吴国平认为,这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是十分要不得的。

“基础教育需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高中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关键期,我们对其内在规律、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吴国平表示,基础教育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优质土壤,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兴趣、特长转化为能服务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学科、专业、职业上去。

上一篇: 低年级学生如何科学规划自主招生之路?

下一篇: 2020年强基计划实施,对什么样的考生有利?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