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高考改革”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近几年各省市都在逐步实行新高考模式。由第一批、第二批到2018年的第三批,部分省份实行的是3+3高考选科模式,有的实行3+1+2高考选科组合。
不同的模式面临着不同的选科组合,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究竟该怎么选科才比较好呢?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未来的专业规划也不同,但仍有一些组合获大部分学生偏爱。
什么样的选科组合更受学生欢迎?
前不久,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了《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夏季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工作的通知》,报名参加2020年夏季高考且通过报考资格审核的考生均要参加本次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12月3日,其中英语听力考试连续进行两次,每次约20分钟。
据相关数据统计,年底前,大部分高校都要联合起来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从这次大规模的高考模拟测试选科数据来看,不管是3+3的高考模式,还是3+1+2的高考模式,有一些选科组合的数据对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经初步统计,从学生正式选择的选科组合种类看,并没有出现“组合模式满天飞”的情况,如选择“物化生”组合的考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多,学生数量不足15%的比例,当然,可能是参加本次联考的学生规模少,不能与真正的高考相比。
对偏理科考生而言,“物化生”是地表最强纯理科组合,但有考生在选科时避开了化学,也就是说“弃考化学”。这是因为,选择物理,是因为很多专业都需要提供物理高考成绩,选考物理专业选择余地也大;选择生物,则是为了避开“化学”,不得已的“备胎”选择,因为比较起理科性质的化学,生物好歹有些文科“味道”,多背诵,总体得分会比化学分数高。
真正选择“物化生”组合的学生,要么是学霸,学习物理和化学“游刃有余”,要么是因为高考选择的专业有明确的选科要求,比如,航空航天相关专业中,通常规定要选择化学,材料专业也离不开化学,有些高校的医学专业,必须提供化学高考成绩等。
对偏文科考生而言,“历史+地理+生物”组合则更受欢迎,相对于纯文组合“政史地”,大部分考生都没有选择“政治”这门科目,众所周知,政治难背,题型分析深度大,所以选择的学生人数少。
在此不得不提醒考生,万万不可忽视“政治”这门科目,因为部分高校的一些专业在选科要求中明确规定再选科目必选政治,如民族学、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外交学、治安学、侦查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考生在选科时切忌“随大流”。
选科与赋分“如影随形”
考生在选科时往往偏向于自己擅长或者大部分考生都在选的组合,以为这样学起来更加容易,也更容易拿高分,但是大家都知道新高考改革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
采用等级赋分制之后,因为每一科目的人数不同,考生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有的科目90分会赋成70分,有的科目70分会赋成90分,结果造成全省排名落后。这样,如果排名靠前,卷面分数低也不要紧,如果试题容易,高分人数多,就会出现卷面分数低于实际高考分数,排名靠后。
也就是说,高考赋分时会按照参加科目考试的人数比例和原始分高低来重新核定分数。考生能否被录取,不仅取决于高考成绩,还取决于参加同类科目考试的考生人数,原始分排名的参考价值会降低很多。
选择“历地生”纯文科性质组合的考生,可能认为多背诵,可以拿到比理科组合更高一些的分数,结果赋分制下,反而拉不开分数,造成竞争有些激烈。
所以,考生在选科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兴趣,更要关注全省这一科目的报名人数。
了解首选再选科目数据分析
我们以实行“3+1+2”的河北省为例来看,今年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通知,文件公布了各高校专业大类以及专业对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也就是说,考生选择的选考科目,将来能报考的专业有哪些,不能报考的专业有哪些,都已经公布。但该文件数据庞大,院校专业总数达30559个,很多家长和考生并不能清晰的看清楚哪些专业要求哪些选考科目。
在30559个院校专业总数中,相关人员总结了河北省首选和再选科目数据,如下所示:
(1)首选科目数据分析:
可以看到,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在30559个院校专业总数中,有14525个院校专业可以报考。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仅有865个院校专业可以报考。首选科目为物理优势明显!
(2)再选科目数据分析:
对于再选科目要求,大多数院校专业,对于再选科目没有要求,但对必选化学和化学、生物两科中任选一科的院校专业数占比也很高。
(3)各门类院校专业总数统计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12大学科门类中,哲学学科门类下开设的院校专业总数最少,工学门类下开设的院校专业总数最多,为10496个,对理科生来说更具优势。
考生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需要考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