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高考技法首页

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三点:

◆ 第一,清晰具体的计划:激励机制需要在一个计划当中才能发挥出效果。这个计划本身需要足够具体,能够将不同的任务分配到每个时间单元当中。换言之,通过计划建立一个进度条。

◆ 第二,可实现的小步骤:大部分人都更看重决策的短期利弊,而忽视长期影响。为了回避这个人性的弱点,就需要把目标或计划裂解成多个细小的步骤。通过每个小步骤的完成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正在朝着某个方向进步。

◆ 第三,向着正确的目标:激励机制既可能促使人往正确的方向去,也可能诱使人踏入错误的道路。因此,计划本身就必须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或者说在一个合理的目标下,计划和目标具备相关性和必要性。

一个好的目标一定包括五大要素,即: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性、可拆解、可反馈。

换句话说,制定任何一个目标,都要先自我反思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我的目标,真的是一定要实现的吗?

每次制定目标的时候,都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这个目标非实现不可吗?我想上清华,是真的想上,还是说说而已?还是觉得随便一个其他学校也能接受?

首先,衡量大目标是否值得实现是否能给现在自己带来有意义的收获,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价,也值得自己为此付出努力。

因而,必要性往往会要求目标至少比现状要更好一些,才能激励人向着目标去提升自我。比如本来分数能上浙江大学,但却把目标定在浙江工业大学,则目标并不能给现在的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相反会成为自己懈怠的借口,这个目标就是一个不必要的目标。

进一步,要思考小目标和大方向之间有没有关系。比如“把英语成绩提高到140分”这个小目标和“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就是相关的,而“辩论赛拿第一名”就是不相关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应当选择和大方向关系更密切的小目标。

很多高中同学,在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历理性判断,然后付出一些时间后,就放不下了,于是不断在活动上加多投入时间, 而且往往用牺牲精神麻痹自己。

必要性实际上要求制定目标的人,在不同的目标当中做出取舍和选择,衡量实现每个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目标上。

问题2:我的目标,在努力后有可能实现吗?

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毫无任何意义,反正也实现不了。甚至在进入执行阶段后,就会成为不去努力的托词。

目标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没有任何意义。而一个不重视自己目标的人,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题3:我的目标,是不是只是一种可能性?

好的目标首先要具体到让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附加选择,因为目标不等于可能性

一个目标越是具体,越容易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出高效的计划,也越容易激发出实现目标的动力和上进心。在思考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得越深入、越全面、越具体,本身也是在反思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思考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恐惧。

比如把“上个好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则是把一系列的可能性作为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太多的选择,上清华也算实现了目标,上一本也算实现了目标。再比如“提高英语成绩”作为目标,那提高1分也是提高,提高10分也是提高,这完全不如每天一篇完型阅读来的实际。

一个不够具体的目标缺乏一个清晰的边界。进一步说,在模糊化目标的同时给自己太多的退缩的借口。

问题4:我的目标,能不被分步去完成?

一个大的目标应当能拆解成几个可衡量的小目标

比如从“考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当中,分解出“英语要上140”这个大目标,再往下分解出“提升单词量”、“提高英语听音辨音能力”、“掌握考试中的语法现象”、“减少阅读失分”、“减少完形失分”等一系列更加细化的子目标。

再将每一个子目标变成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提升单词量”就可以往下拆解成“在年底前熟背3500词”和“高考前拓展额外词汇量达到5000词”等等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

一个目标一旦不能拆解成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那么不仅没办法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而且也无法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给自己成功的希望和行动的动力。

问题5:我的目标,有没有一个客观的进度条?

目标在从开始执行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应当能够检验自己目标完成的进度和成效。

比如“高三上学期熟背3500词”,就可以平摊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每天制定一个背单词计划。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使得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检验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是否得到完成。而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是在给自己一个正向激励,了解完成目标的进度。

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不但保证了执行的效率,也能够在懈怠时给自己压力,督促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

上一篇: 题海战术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下一篇: 高中是座起伏的山峰,如何才能征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