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高考技法首页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霸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

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成绩=天赋×努力;天赋=成绩÷努力;努力=成绩÷天赋”。在他们看来,学霸的学习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是生而有之、不可逾越的,这真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观念

1. 学霸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拥有更好的学习习惯

学霸的学习是自带“加速度”的。

当看书遇到枯燥的章节,普通孩子因为缺乏刺激,会习惯性走神,于是,他可能花了两小时勉强读完了这一章,看似一直在学习,其实效率很低。

而学霸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读完。并且,对这些章节的印象和理解深度也远远高于普通孩子。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

所以,学霸不是赢在天赋上,而是专注力上

2. 学霸往往拥有很好的做题习惯

他们在做题本质上的习惯是熟悉逻辑通路,即便是大家所公认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

这种后天的思维训练训练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或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

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

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

换言之,做题本质上的好处,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

3. 学霸往往拥有极强的自制力

会长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

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

学霸与学渣的差距悄然建立,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难以跨越。

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

4. 学霸往往具有很好的预习习惯

我从来都不否定天赋的重要性,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确实是存在的。

但你的孩子智商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你的孩子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孩子记忆力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比习惯小多了。

上一篇: 怎样用三年的时间,考上“双一流大学”?高中生必读

下一篇: 孩子,你现在偷的懒,以后都会变成打在脸上的巴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