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寅娇
南开理工女
原寅娇,大学就读于南开大学数学学院统计专业。爱好阅读,喜欢思考,喜欢弹琴,座右铭是“此岸即彼岸,活在当下”。
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我也百度了很多关于南开数学学院的信息,作为老牌院校的老牌专业,南开的数学专业不曾掉出过全国前三名,由此可见其“江湖地位”。但是若没有亲临其境,没有切身的体味和思考,是很难将百度上冠冕堂皇的描述和现实联系起来的,其原因之一便是现在各种学校通过兼并或是被兼并使得院校排名骤然提升,很多名校也为了自己的生源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彼时的我想,这些话,着实不能过于当回事。
有种修辞手法叫作欲扬先抑,我也很不幸地落入这一窠臼,然则再也没有其他表达方式能够描述如今我对南开的感情。
后来我一直想,是什么让我对南开的感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高大上的宿舍?不,南开本科生只有睡六人间的份儿;物美价廉的餐厅?不,南开的食堂和绝大多数大学食堂一样,烹调出的大抵是中国第九菜系——食堂菜。真正改变我的是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是妙趣横生的专业课堂,是才华横溢的同窗校友,是南开的精魂……
数学中有个符号是∀,意思是“任意”,我们在证明时经常的写法是“∀对集合中的元素……”。但是老师看到以后皱着眉,很认真地跟我们说,“对∀”是不对的,因为这个符号是从英语中演化来的,原本的含义为“for all”,若是写成“对∀”,那么就成了“for for all”,这很显然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写法是去掉“对”。
见微知著,这件“小事”对我们的触动很大,这点点滴滴认真求索的态度,就是大学之魂。也许渺小如我,穷其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在心里一直明白——有一种独特高远令人如沐春风的思想和人格在那里,无论你有或没有。
我的大学前两年要学习基础知识,到了大三才分成四个专业——统计专业、数理金融专业、信息与计算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统计专业出国率极高,专业能达到70%以上,可以说报了统计专业就是想要出国的,这也和国外金融经济硕士偏向于招收本科统计专业的学生是分不开的;金融和经济对数学的要求极高,本科学数学能占不少的优势;数理金融专业是向精算师等方向发展的;信息与计算更多的是和计算机算法编程有关,应用数学重于应用实践。入学之初,我们很难将个人发展和专业联系起来,南开就给了我们一个长达两年的缓冲期,让我们可以从容地设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点着实令人赞赏不已。当然,尽管专业不同,但若是想修别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可以的,南开数学学院一直非常鼓励同学扩大知识面,既要有广泛涉猎,又要有系统研究,这简直是学霸的福利啊。
面对这样的一所大学,我应该如何度过?这也是我在南开这两年反复思考的问题。刚迈入大学校门,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失去了目标,困惑于人生的意义。从昏天黑地的高三熬过来,人有种纵情任性的报复性的释放需求,人生短暂,何不及时享乐?我开始迷恋电影、小说、逛街、游戏等等。我一直用“玩得好才能学得好”这句话来安慰自己,总是假想着自己还是如同高中时一样在学习上占据优势,直到期末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原来自己面对的已经是同窗的背影了。
现在想来,那段困惑迷茫的时光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只是或早或晚而已,没有矛盾、痛苦、思考的人生,应当是不完整的人生。我需要一种态度——沉静的、求知的一种探索性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曾经在奥修的《道德经心释》中读到的:一个生活在知识里的人,就是一个有计划的人,而生命是一个没有计划的流,生命是自由,你无法将其框住住在一个小洞里,你无法划定它的范围,那就是为什么一个生活在知识里面的人会错过生命。
奥修的那句话并不是逃避学习的理由,相反,它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人往往会选择疼痛最少的途径,很多人选择生活在知识里,如同坐困愁城,因此觉得计划和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假使把知识放在心里,做知识的主人,那么感到的就不会是错过生命,而是深深的满足感,并让自己在不断更新对于世界和人生认识的过程中,感到越来越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是对着影视剧综艺节目傻笑,不是口腹之欲金钱之欲,而是知识含于内心的那种充实感,那是真正的幸福。
于是我学会了一个人读书,静坐,思考,品尝寂寞。
知乎网上有个人问人需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忍受寂寞,有个人的回答特别妙——可以回想一下当年,只有你一个人在卵细胞内,而你的亿万同类隔着细胞膜说你坏话、嫉妒你的时候。
其实从一开始,人的本质就是孤独的。倘若学不会忍受寂寞,不甘心枯坐冷板凳,那么永远无法体味到自己内心的律动。
我的脑海里经常回荡着南开的校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在这如此论及母校,不甚惶恐。虽然知识有限,能量微薄,但是表达的是一种热爱。
这种热爱一直在我心中,无声无息,却不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