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用?
所谓“五分一段”是以“5分”为单位,统计获得该分数的考生人数和累计人数。文理科分开排名,每一个分数段上有多少人一目了然。考生不仅知道各批次的分数线,同时还能了解自己在全省或全市考生中的排位,更有利于考生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
1、了解自身排名,划出填报范围
考生填报志愿前,第一步要知道自己的位次,也就是说要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全省或者全市同类考生中的排位。五分一段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照资料,充分发挥这个统计表的作用,通过该表进行相关分析,对合理选报志愿非常重要的。
例如,考生填报志愿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在“五分一段表”中查找与自己成绩相对应的分数,这个分数段有多少考生,自己是什么位次,排名和这一位次以上共有多少考生,这样可以确定自己成绩在全省或者全市的位置。同时,查一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在往年的录取线是多少,该院校的录取线在当年“五分一段表”中的位置,再查一下该院校在当年的招生人数,参照今年的招生计划人数,综合判断自己今年的位置是否能够被目标院校录取。
2、分析填报梯度,明确志愿填报
填报梯度也能用五分一段表分析出来。由于高校招生是从高分到低分提档,所以考生对自己的定位是非常关键。五分一段表就是把定位具体化为排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对照五分一段表,再参照今年各类高校各批次招生计划数,确定自己该如何填报志愿。考生要看该批次招多少人,自己处于哪个层次。
如果成绩所在的某一分数段上其他考生过于集中,那么在填报志愿时就应注意保持各院校、各专业的志愿填报梯度。每所院校都要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划定不同的提档分数线,还有不同分值的专业级差,填报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如何参考五分一段表填志愿?
一、在“五分一段表”中找准位置
填报志愿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在“五分一段表”中查找与自己成绩相对应的分数排名和这一位次成绩共有多少考生,以确定个人成绩在全省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比单纯地看分数更加准确。因此,考生不能仅凭分数填报志愿,而应充分利用“五分一段表”,以成绩排名作为填报参考。
无论与去年相比高考批次线波动是否明显,考生都不能仅凭分数填报志愿,而应充分利用“五分一段表”,以成绩排名作为填报参考。
二、看近三年的录取情况
对比一下近三年来的“五分一段”表,看看所想要填报的大学连续三四年的校线在哪个段位(即高出所在批次多少分),若自己的分数比至少两年的段位高,那报考该校把握较大。
考生在对照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时,应以对比人数位次为主,若所在位次高于往年该校在本省录取分数位次,则说明报考有希望。
三、多渠道了解其他考生填报意向
尽量多通过高校招办老师、同学了解其他考生志愿填报意向。
分数处于密集段的学生,“五分一段表”的参考价值将降低。考生填报志愿时尽量多通过高校招办、老师、同学了解其他考生志愿填报意向,慎重选择历年报考较热、今年在本省投放招生计划数少的院校,以避免因志愿“扎堆”而落档的风险。
排名不到前200名的绝对高分段内的考生,只要不是报考超一流名校,在正常情况下,报考全国各类一批院校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这一分数线下的考生,在填报第一批本科院校时需慎重,谨防扎堆。
四、注意分差,提高被录取几率
由于高校招生是从高分到低分提档,所以考生对自己的定位是非常关键。五分一段表就是把定位具体化为排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对照五分一段表,再参照今年各类高校各批次招生计划数,确定自己该如何填报志愿。
考生要看该批次招多少人,自己处于哪个层次。如果成绩所在的某一分数段上其他考生过于集中,那么在填报志愿时就应注意保持各院校、各专业的志愿填报梯度。每所院校都要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划定不同的提档分数线,还有不同分值的专业级差,填报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使用“五分一段表”的基础上,考生还要看高考分数与当年一本线的分差。假定去年超一本线30分的考生能上某所学校,再看今年自己的分数超过一本线多少分。如果超过了30分以上,报这所学校,被录取的希望就比较大。
如果同一个分数段里出现了考生扎堆的现象,就要更加谨慎填报,例如看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时,假设去年考生的成绩要超过录取分数线30分能上某所学校,但是去年这个段位没有出现扎堆现象,所以今年要超过40分才比较有把握,这只是假设和比喻,具体还要计算扎堆的人数和招生计划数是多少。
另外,在平行志愿填报时,需要注意各个志愿之间的梯度,可以参照“冲、稳、保”的策略来选择学校,合理确定各志愿高校之间的梯度。如果考生和家长自己填志愿,梯度最好稍微大一点,如果请专家参考意见填志愿,梯度可以适当小一点,毕竟行业内的专家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会把握好一些。
关于专业和院校之间的关系,建议那些优先选择专业的考生,为了提高目标专业的录取成功几率,在选学校的时候,可以考虑把学校的层次适当降低一些,这样在所报考的学校中才会占有分数优势,录取到满意的专业。如果是以院校为导向的考生,尽量避开热门专业扎堆的院校,还要写上服从专业调剂,这样被录取的机会相对大一些。如果用发展的思维看问题,毕竟现在的社会变化很快,导致的职业转换节奏不断加快,所以,报考时候的“热门”专业,未必是4年后毕业时的“热门”职业,建议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多培养自己的“复合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