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专家论点首页

一、学校与专业的关系

  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过程。但基本前提在于考生自身的竞争力(高考成绩)以及兴趣与个性特长。就重点批次考生来讲,笔者认为,如果高考成绩足够让你选择满意的大学,建议首选大学。因为,一所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无形的文化熏陶力,真正铸就了大学的内在品质和大学精神,这些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对于二、三批次的考生来说,则优先考虑专业。每所二本或三本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专业,而且不少大学的特色专业办学实力并不亚于重点大学。因此,应首选这些大学的强势专业。当然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恰好与这些强势学科与专业吻合,你的高考成绩也足够,那就天随人愿了。

  二、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对于专业的选择,每个考生和家长都有自己的考量。有的把专业选择与就业联系在一起,一定要选热门的专业,认为热门专业一定就业好;也有些考生把往年专业的录取分数作为唯一依据,希望在录取时不浪费一分,如果自己的分数超过所录取专业的分数线较多,就觉得亏了。这些都反映出考生和家长务实的选择心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认为,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在于“人与专业匹配”,也就是考生的兴趣、个性特长与专业,以及今后的职业性质是否匹配。如果选择的专业,即使再热门,就业前景再看好,却不是你所感兴趣的,你所擅长的,学得也很吃力,可能毕业都困难,这样反而是害了自己。而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往往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热门不等于永远热门。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应该考虑的,还是在于选择的专业能够与个人的理想、兴趣、个性、特长紧密结合,这将有助于在大学期间学有所好、学有所长,也有利于毕业后的成才和发展。

  三、省内与省外的关系

  由于我省“985”、“211”高校只有浙江大学一所,因此,很多考生和家长把目光首先投向了省外院校,把省外“211”高校作为首选目标。然而,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省内优秀的重点本科院校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就,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学科实力、求学环境乃至出国留学、考研升学机会并不亚于一般“211”高校。同时,浙江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吸引着全国众多毕业生来浙江就业与发展,而省内优秀本科院校则拥有着学生在浙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便捷条件和广阔资源,大学四年积累的人脉资源也将为学生今后在浙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浙江工业大学,尽管不是“985”、“211”,但是作为国家首批“2011计划”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60多名,多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多数省内考生来说,志愿填报不妨“内外兼顾”,既考虑省外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名牌高校,也要重点考虑省内优秀本科院校。

  四、考生与家长的关系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选择,也有的家长不闻不问当“甩手掌柜”;而对考生来说,有的有清晰的志愿意向,有的则“两眼一抹黑”,完全依赖于家长的选择,甚至是交给老师去填报。也有的家庭,父、母、小孩三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影响了家庭和谐。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讲,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学生是朦胧的,家长是盲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家长不知道孩子到底能干什么,很多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专业”的内涵、特色、就业去向和发展前景。因此,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处理好考生与家长的关系,充分沟通与合理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考生自己要积极主动,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和兴趣,对专业和学校选择有基本的定位,并与家长主动沟通。第二,家长要当好参谋。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孩搜集、整理、分析各种招生录取信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认真听取小孩的想法,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同时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帮助小孩做好分析与合理定位,提出参考意见,要克服自己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的倾向,千万不要把家长的个人意志和个人喜好强加给小孩。

上一篇: 高考志愿填报,你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 关注未来发展 选好学校专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