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布鲁纳
D 班杜拉
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 注意过程
B 保持过程
C 复制(再造)过程
D 动机过程
3.学习形成两个或多个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
A连锁学习
B 信号学习
C 辨别学习
D 概念学习
4.由海德提出,并由韦纳进行系统探讨的动机理论是()
A 归因理论
B 强化理论
C自我实现理论
D 成就动机理论
5.在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中,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是()
A 共同要素说
B 形式训练说
C 概括化理论
D 关系转换说
6.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 冯特
B 费希纳
C 高尔顿
D 艾宾浩斯
7.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阙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
B 恒定刺激法
C 阶梯法
D 平均差误法
8.以下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A 事后设计
B 随机区组设计
C 完全随机化设计
D 轮组设计
9.下列心理学描述中,哪一个是操作性定义()
A 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
B 攻击是对另一个人的失控的敌意
C 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D 以上都不是
10.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
B 无意识
C 前意识
D 潜意识 [NextPage] 11.()实验一般不考察被试的判断标准,而只测量被试的辨别能力
A 评价法
B 有无法
C 多重决策法
D 迫选法
12.理想的评价量表是一种制作()的直接方法
A 称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13.目标重复启动时,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
A 编码协调
B 分心物抑制
C 激活扩散
D 目标激活
14.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
A 人工语法
B 序列反应时
C 复杂系统
D 信号检测论
15.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A 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 一定时期的放弃
C 不同的环境
D 功能固着
16.测验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问题
A 刺激的客观性
B 反应量化的客观性
C 结果推论的客观性
D 测验的标准化
17.衡量测验内部一致性的指标是()
A 重测信度
B 肯德尔和谐系数
C α系数
D 复本信度
18.下面四个概念中与效标效度无关的是()
A 同时效度
B 预测效度
C 效标测量
D 因素效度
19.项目的鉴别指数D的取值范围是()
A 0~1
B 1~10
C -1~1
D 不确定
20.在心理测验中,通过将被试的反应与标准答案相比较而获得的测验分数叫()
A 原始分数
B 导出分数
C 常模分数
D 掌握分数 [NextPage] 21.标准参照测验中,检验题目内容与测验内容范围要求的一致性,一般采用()
A 专家的评定法
B 回归法
C 计算鉴别指数
D 相关法
22.下列测验中,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A EPQ
B TAT
C SDS
D MMPI
23.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和形式是()
A 自称量表
B 评定量表
C 投射测验
D 评价中心
24.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A 算术平均数
B 中数
C 众数
D 四分差
25.已知一组数据6,5,7,4,6,8的标准差是1.29,把这组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5,然后再乘以2,那么得到的新数据组的标准差是()
A 1.29
B 6.29
C 2.58
D 12.58
26.在一组原始数据中,各个Z分数的标准差是()
A 1
B 0
C 根据具体数据而定
D 无法确定
27.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为()
A 因果关系
B 共变关系
C 函数关系
D 相关关系
28.有四个评委对八位歌手进行等级评价,要表示这些评价的相关程度,应该选用()
A 肯德尔W系数
B 肯德尔U系数
C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D 点二列相关
29.初学电脑打字是,随着练习次数增多,错误就越少,这属于()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完全相关
D 零相关
30.正态分布的对称轴是过()点垂线
A 平均数
B 众数
C 中数
D 无法确定 [NextPage] 31.区间估计依据的原理是()
A 概率论
B 样本分布理论
C 小概率事件
D 假设检验
32.参数检验中两独立样本的平均数之差的t检验,对应着非参数检验中的()
A 秩和检验法
B 中数检验法
C 符号检验法
D 符号等级检验法
33.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α和β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A 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
B 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
C 适当加大样本容量
D 完全随机取样
34.以下各组分布中,不因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是()
A 正态分布
B t 分布
C 卡方分布
D F分布
二、 多项选择题
35.恒定刺激法的变式有()
A分组法
B 单一刺激法
C 极限法
D 最小可觉差法
36.所谓混合螺旋式编排方式的特点有()
A 将不同性质的测验题目交叉排列
B 将性质相同的题目归为若干分测验
C 难以维持做答的兴趣
D 难度则逐渐提高
37.以下各项中不是采用合理建构法编制的人格测验的是()
A 爱德华个性量表
B 16PF
C MMPI
D 艾克森人格问卷
38.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是()
A α+β=1
B α+β不一定等于1
C α+β可能同时减小
D α+β不可能同时增大
39.已知某次物理考试非正态分布,σ=8,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n=64的样本,并计算得其平均分为71,那么下列成绩在这次考试中全体考生成绩均值 μ的0.95的置信区间之内的有()
A 69
B 70
C 71
D 72
三、简答题
40.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41.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四、综合题
42.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4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NextPage]
答案解析
一【答案】
1-5 B C A A B
6-10 B B D A B
11-15 D C D A D
16-20 D C D C A
21-25 A B A A C
26-30 A D A A A
31-34 B D C A C
二【答案】
35.AB
36.AD
37.BCD
38.BD
39.BCD
三、简答题
40【答案要点】
答: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包含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两个方面:
(1) 在刺激变量中,刺激的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和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反应时。
类型:不同类型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觉通道的反应时不同,同一类型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不同。
强度: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刺激的反应时最短,较弱的刺激反应时较长。
复杂程度:主要是指刺激的数目和相似性。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相似性越大,反应时越长。心理旋转实验反映了刺激相似性对反应时的影响。心理旋转实验共有三种实验条件:第一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平面二维旋转;第二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也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三维的前后旋转;第三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有相似性,但实际是不同的。这个实验的结果是:(1)二维旋转和三维旋转的图形具有相似的斜率;(2)心理旋转呈线性规则,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也发生变化。
刺激呈现的差异:实验证明,反应时间的长短和物体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物体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距离越大,则反应时间也越长。
(2) 机体变量影响反应时间
①适应水平:在此处适应是指在持续刺激的作用下,感受器发生的变化。
②准备状态:是指机体对于某种行为做出的准备情况。
③练习次数
④动机: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⑤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后者指不同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任何差别。
⑥酒精和药物作用
41【答案要点】
答: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1.可加性
方差分析的每一次观察值都包含了总体平均数、各因素主效应、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随机误差等许多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必须以叠加的方式综合起来,即每一个观察值都可视为这些组成部分的累加和。在对每种模型进行讨论前我们都给出了适合这种模型的线性统计模型,这正是可加性的数学表达式。以后的理论分析都是建立在线性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的,这正说明可加性是方差分析的重要先决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数据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取对数后才服从正态分布)时,各部分是以连乘的形式综合起来,此时就需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一方面保证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另一方面也可保证数据满足可加性的要求。
2.正态性
即随机误差 ε 必须为相互独立的正态随机变量。这也是很重要的条件,如果它不能满足,则均方期望的推导就不能成立,采用 F 统计量进行检验也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如果只是实验材料间有关联,可能影响独立性时,可用随机化的方法破坏其关联性;如果是正态性不能满足,即误差服从其他分布,则应根据误差服从的理论分布采取适当的数据变换,具体方法将在本节后边介绍。
3.方差同质性(齐性)
即要求所有处理随机误差的方差都要相等,换句话说不同处理不能影响随机误差的方差。由于随机误差的期望一定为 0 ,这实际是要求随机误差有共同的分布。如果方差齐性条件不能满足也可采用数据变换的方法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