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须道实情,交流应该平等。儿女同父母说话,没有听说打官腔的,因为父母是长辈、是亲人。党政干部是人民公仆,讲话发言,与群众交流思想,不能打官腔。不仅不能打官腔,而且要讲掏心窝子的话。情况真实,不添油加醋;用语亲切,不装腔作势;掏出心来,不遮遮掩掩。群众由此知道,这个领导对咱们是真心诚意的,是真正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这样,群众才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思想交给干部,把信任交给政府。同国际朋友讲话,除了某种特定需要以外,也不能打官腔,否则人家会认为你无心合作,不过敷衍而已。
道真实情,讲百姓话,也是个优良民族传统。五千多年来,中国百姓的语言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民族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还是一脉相承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语言中,渗透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形象。讲话或交流中,缺少民族的语素和文史故事,很难生动。《史记》中,乌江亭长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成书于纪元前,至今读来仍觉鲜活,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理论形态的语言能否用百姓话来表达?应该说,功夫到家也是可以的。中央宣讲团在各地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受欢迎,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把深刻的理性思维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同人们的思维深度、理论掌握的程度有关。大学问家的话总是明白如水,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发展是硬道理”等等,原因就在于把深奥的东西消化了、吃透了;而半瓶子醋的话,却往往佶屈聱牙,让人如堕五里云雾。
讲话发言就是说事说理说情,一定要通俗、明白、生动,如果像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所形容的那样,“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那人家就不爱听。人家不爱听也就达不到讲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