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高考比作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前期的复习和笔试就像是起跑和途中跑,而填报志愿就是最后的一千米冲刺,需更要重视不能放松。填报志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系着考生能否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甚至考生今后从事的职业,不仅要考得好,还要报得好。做好填报志愿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如何做好准备工作
1、详细搜集院校资料,了解各个院校的详尽信息和孩子期望的大学的相关信息,如招生政策、规定、院校招生章程;
2、查询有关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
3、了解今年在本省市招生的学校、专业、人数;
4、详细的了解填报志愿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还有就是要了解高考志愿填写规则;
3、要了解考生自己的实际成绩和成绩在全省、市的位次;
4、了解本人体检结果。避开限报的学校、专业。
二、充分了解“平行志愿”政策
所谓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投档,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选的A、B、C、D、E等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
举例而言,假设第一志愿里设有A、B、C、D、E五个平行院校志愿。考生依次填报后,录取时首先将考生档案投到考生填报的A学校;如成绩不够,则将考生档案投到B学校;若符合B院校的投档条件,就不再向C和D院校投档。在这个过程中,考生不会因为将B学校放在了自己志愿填报的第二位置而受到B学校的“歧视”,而是和其他在第一位置填报B学校的考生一样竞争,达到投档线就可以顺利投档。依此类推,只要被检索的院校中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校投档。档案投出则完成该考生的投档过程,投档后由院校决定录取与否。
三、避免平行志愿的风险
相对顺序志愿填报方式而言,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风险,但平行志愿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一,现行录取体制是提档比例在100%—120%之间,投档人数多于录取人数。如某高校提档比例为102%,则被提档的100名考生中,肯定有2人面临退档风险,分数越接近投档线的考生风险越大。其二,由于考生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高考成绩未能达到填报的所有平行志愿高校的投档线,根本不会被投档,录取与否也就无从谈起。其三,考生虽然达到了学校的投档分,却没有达到所报的专业分,而又不服从专业调剂,那么依然不能被录取,而同时其他几个平行校的投档已经结束,考生依然有落选的风险。其四,各平行志愿高校间没有梯度,投档成功率会下降。针对如上风险,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应通过以下几点避免风险,防止高分低录或退档。
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2、所填报志愿拉开档次;各平行志愿高校间没有梯度,投档成功率会下降。
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
4、各批次学校资源、专业志愿一定要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四、“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策略
冲一冲:把有希望能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A志愿;
稳一稳:把与自己成绩“门当户对”的学校作为B、C志愿
保一保:把自己成绩稍低点的学校作为D志愿
垫一垫:将最后一个志愿学校作为垫底学校。
这样,志愿填报几所学校就合理拉开档次,形成梯度配置顺序。
五、什么是专业分数级差
部分高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学校规定第一志愿专业和第二志愿专业级差为2分,第二志愿专业和第三志愿专业级差为1分。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2分,将第三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3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部分没有规定专业级差的学校,在分配专业时,有的采取志愿优先的原则,即首先满足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有的采用分数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分数高的考生。
六、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由于考生填报专业志愿不均衡,专业录取生源冷热不断,有的专业出现计划空额,有的专业考生爆满。高校为完成国家招生计划,需要将资源专业落选考生调拨到招生不满的专业。所以填报志愿时设计了“服从专业调剂”栏,由考生选择。“服从专业调剂”意味着该院校在本省该批次招生的任何专业都可被录取,但不会被调到该校未在本省投放计划的专业或者其他批次的专业。
七、先“学校”还是先“专业”
如果你是高分考生,这样有实力可以在院校和专业上都选,即选好院校又选认为好的专业;如果你成绩中等,建议还是以选院校为主,尽量选一个实力强的院校;对于分数稍微低一些的考生,就应该以选择专业为主,从就业角度去考虑,尤其是一些专科层面的,这个批次的考生,尽量考虑专业,将来的就业渠道或者就业压力就会小一些。
八、善用高考录取“大小年”
高考录取“大小年”,是指部分院校录取分数隔年上下波动的现象:在某些年段,报考人数较多,录取线肯定就高,这是“大年”;但在某些年段,报考人数较少,录取线就相对下跌,这就是“小年”。这就需要提前对自己理想的大学最近3至5年招生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其“大小年”规律,果断在可能出现“小年”时填报该类学校或专业。像2013年我们学校温州医科大学第一批理科在浙江省的投档线是550分,是属于大年,今年所以我在这里也建议考生和家长,如果本然就想意向报我们温州医科大学的,不要被去年的分数所干扰;分数低点的考生,也建议可以冲一下我们学校。
最后诚挚的祝愿各位考生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九、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
1、选城市——根据个人实际
热门城市还是好学校:热门城市如北京、上海两地每年都会以很高的分数争取最多的优秀学生,甚至二本院校的分数有些会超过当地的一本线,这不仅是因为热门城市求学,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但选择去热门城市读书,要考量是否拥有了足够的实力,这不仅是指你的成绩,还包括适应能力、经济能力等。因为这些大城市的录取事实上已经一再凸显了“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考生也可以考虑另一种选择,就是放弃报考热门地区高校的非优势学科,去读中西部或者其他地方高校在全国都很有名的专业。所以,在选城市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自己选择热门城市还是好学校。
省内或者省外:每年都有很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为选择省内还是省外而纠结。选择省内读大学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对本土风俗习惯、文化氛围比较了解,不必需要一个“适应期”,并且身边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在办起事来甚至包括在毕业找工作的时,都会有更多的帮助。而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也会在将来的发展中或多或少的帮上些忙。而对于那些分数不尴不尬的考生,也可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放眼全国,通盘考虑。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以距离来换分数,由于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和专业,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极有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
2、选学校——注重培养特色
学校的社会声誉好,学科、专业的学术地位高,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学校社会声誉看,985、211高校、省重点建设大学等院校综合实力强。但在填报过程中,很多家长只盯着“985”和“211”等类型的高校,非“985”和“211”不报。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像浙江省的一些省属重点大学实力,已超过一些边远地区“211”高校,从学科专业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等,可作为判断依据。比如温州医科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是浙江省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浙江省县级龙头医院的院长和科室主任近三分之二都是我校校友。因此如果考生是想学医的,并今后打算在浙江省内发展的,可以选择我们学校。
3、选专业——读懂专业内涵
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常常更具往年的录取分数去凑学校,这样的填报方式虽能让很多考生进入大学的校门,但是存在着考生入校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不适合这个专业。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发展方向,理性对待“冷”“热”之分,合理安排专业梯段。
在目前教育部公布的506种本科专业中,各专业对是基础还是应用各有侧重。即使同一专业在各学校的培养特色和研究方向也会不同。就是考生再选择到自己想报的专业时,要多做点功课,读懂不同学校的专业内涵。比如温州医科大学在本科一批全部都是医学相关专业,像眼视光医学专业,是一门以保护人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科,是以眼科学和视光学为主,结合现代医学、生理光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构成的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交叉学科。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在我们医学院校设立眼视光医学专业,为我国的眼视光医学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全球的眼视光医学教育中也是一个创举,被国际视光学界誉为目前全球最佳的视光学教育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