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学院
(国家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云南省特色专业)
(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及相关系统领域中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磁场理论、电气测量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系统稳(暂)态分析、发电厂主系统、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远动与监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高电压技术、电力工程信号处理、直流输电等。
就业情况:电力部门、工矿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大中专院校等从事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工作。
水利类
水利类目前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二个专业。学生按照大类招生,采取“厚基础”、“宽口径” 的培养方式。学生进校后第一年不分专业,在统一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下学习;一年后,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绩排名,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报名选择专业。专业分配按照“志愿与选拔”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即按照“学生志愿”+“第一年成绩排名”的方式进行。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水利和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水利、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工程、铁道工程等相关行业承担设计、施工、勘测、规划、管理、科研等工作。
主要课程: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的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水利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水力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及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有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3)具有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4)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领域的发展动态;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就业方向:水利、地调、电力、能源、交通、海洋、城建、环保、石油、农业等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水资源及水环境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开发利用与管理、技术经济等科研与工程技术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现已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等资质;是“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被教育部列为“中日城市环境核心大学”。学院现有固体废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碳一化工研发中心、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括“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二个专业,学生按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选择,在学制内获得培养计划规定学分后授予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环境工程专业
(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已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学科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6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固、噪声等污染防治技术以及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物监测、资源保护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运营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新工艺、新设备研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范围:具备环境工程领域的实践操作、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防治、污染物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科研、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工作。
就业领域: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专学校等。
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科学学科目前设有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特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环境土壤科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污染控制化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其中云南省高端引进人才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云南省百名海外引进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及外语基础,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的特色是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并掌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规划等主要环境问题的科学规律,综合利用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基础学科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提出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与途径,结合环境工程基本知识解决污染控制中科学及应用问题的能力。
主干课程:环境微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双语)、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双语)、环境法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
就业领域:环境、资源、生态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咨询、环境质量影响评价、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执法、环境审计、生态恢复与建设、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云南省特色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全国第一个设置的资源再生领域的本科专业,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废物的再生和资源化中的科学问题,为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厚、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在再生资源领域中从事生产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事废弃物资源化开发研究和设计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关于资源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监测技术、固体废物评价等方面的科研、工程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同时具备资源再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科研、工程的规划设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