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乌鲁木齐地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题中凡主观题答案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一~二、(45分)
1.A(只是屏幕自身的演变,而非屏幕功能的演变。)
2.B(文中说的是“把握”屏幕所呈现的大千世界,而非“评价”。)
3.C (“使观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去观看”无中生有。)
4.C(发:征调。)
5.C(⑤是清河百姓的举动;⑥表现李信圭宽仁。)
6.A(“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说的是前任县令的事。)
(1~6题每题3分)
7.(1)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下令记下乡民的勤劳、怠惰、善良和凶恶,让大家知晓,风俗因此而改变。(5分)
(2)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要求)停止当年需置办物品以及(征调)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之事),(朝廷)回复同意。(5分)
8.词人在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岁暮寒冬,青山“劝我溪边住”;长夜难眠,明月听“我”诵诗书。词人只能以青山为伴,与明月为友,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5分)
9.①拟人,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默默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②用典,词人借用屈原的《离骚》,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满腔郁愤。③衬托,月悬高天,明月为伴,衬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6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给5分)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3)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每空1分,共6分)
三、(25分)
11.(1)C D(A项,乔伊还没来得及听音乐。B项,概括分析有误。来人即别墅真正的主人格雷经理,其所述的“格雷经理”欠账的事其实只是他看到有人闯入自己别墅后急中生智的应对之语。E项,“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的分析有误。别墅的主人格雷经理只是一时急中生智震住乔伊而已。)(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顺叙与补叙结合。(2分) 作用:①笔墨经济,重点突出。跳过和压缩有关情节,重点放在突出别墅主人机智的做法上。②角度多样,展现全貌。从故事前半部分正常的客观叙述角度,到后面分别以乔伊和别墅主人口吻的主观的叙述角度,多方补充,巧妙地展现故事的全貌。③塑造人物,丰富形象。使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得更充分,人物形象显得更丰满。(写出两点即可)(若答“顺叙与插叙结合”并有适当分析,可酌情给分)(4分)
(3)①胆大妄为的窃贼。竟敢堂而皇之地进到他人的别墅从容享乐并想“趁机捞一把”。
②经验丰富的惯犯。连续监视别墅一个星期,确定其无人居住;进入别墅对他来说“如同儿戏”,行动“从容不迫”;带上装满钱的钱包,知道怎样应对可能抓住他的人,尤其是警察。
③自作聪明的傻瓜。以为自己随机应变,损失了200元却化险为夷,没想到反被别墅的真正主人所“讹”,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6分)
(4)观点一:原题“别墅的主人”更好。
①更含蓄蕴藉。题目看似平淡,但随着后续情节的展开,可看出此题目大有深意。
②凸显人物“身份”。一真一假两位别墅的主人,角色的临时错位使作品更耐读更好看。③引发读者思考。给读者思考追问的空间:究竟谁是别墅的主人?
观点二:题目换成“冒充”更好。
①更醒目简洁。对读者理解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②与人物、情节的关系更密切。乔伊冒充别墅的主人,别墅的主人冒充一个“收账的人”,二者都为“冒充”。③突出作品的艺术效果。一个冒充,展现狼狈;一个冒充,凸显机智。两相对比,表达效果更好。 (8分)
四、(25分)
12.(1) B E(A项,与原文不符,指导吴良镛探索建筑学新路的人是沙里宁。C项,“许多城市”范围过大,只是一些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D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①改造理念科学,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在保护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②改造措施得当,依据建筑新旧采取保留、修膳、重建等措施。③改造效果良好,既维持了原体系,又兼收新旧建筑的优点,合理的空间安排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和交往的需要。(6分)
(3)①思想态度上,深为担忧,谆谆告诫。呼吁既要学习借鉴创新,更要尊重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倡导中西结合。②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做出表率。主持设计孔子研究院时,深研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突出研究院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运用西方建筑技巧,中西结合,将其打造为现代标志性建筑。(6分)
(4)方面一:重建美好家园之梦。①青年时期祖国大地战火纷飞,国土沦丧,激发了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②建国后,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和建筑学教育事业。
方面二:传承发展民族建筑文化之梦。①城市的整治改造,坚持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维持原有的体系,兼收新旧建筑的优点,保护城市原有建筑文化。②建筑的规划设计,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内涵,同时做到中西结合。
方面三: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之梦。①四合院等民居的改造设计,室内外空间安排合理,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了居民对现代生活和交往的需要。②北京苏州等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规划,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立足于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8分)
〔第11、12题的第(4)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其中的任何一点或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五、(20分)
13.D(A项,鸾凤和鸣,鸾鸟凤凰相互应和鸣叫,比喻夫妻和谐。此处使用对象不当。B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望文生义。C项,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不合语境。)(3分)
14.D(A项,“就是”“在于”赘余,或杂糅。B项,“充实”“完善”“修改”语序不当。C项,“企业”“转型为”“模式”搭配不当。)(3分)
15.B(根据句意,参考标点,尤其是中间的句号和文段中的破折号。其他各项均不恰当。)(3分)
16. ①蛇在西方仍是医务工作者的标记
②一条蛇缠绕在一只高脚杯上
③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中,蛇都与医学密切相连 (6分)
17.略。(句式与所给示例大体一致,语句流畅,表达准确生动即可。)(5分)
六、(60分)
18.(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有文采
略显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给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解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分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为贤良而被举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往来每天接连不断,(征用的)役夫动不动就用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沭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放火,李信圭设立十三条教育警戒的条文,命令乡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下令记下乡民的勤劳、怠惰、善良和凶恶,让大家知晓,风俗因此而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少壮的人已经用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达到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大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请求重新申明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奏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调,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而上级官员对各种差役又不加区别,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这一恩泽。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缴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等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要求)停止当年需置办物品以及(征调)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之事),(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修了三座大坟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苦于旱灾,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