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本人乃初次报名参考,实无经验可言,下文实乃一高手之言传身教,希望对所有征战CPA的朋友能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系袁晓勇教授学生)
我考了两年,第一年只过了一门——财务管理;第二年用上了功夫,过了四门。所以,从我自己的经历中也能总结出一些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
复习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时候正是炎炎夏日,静心是很难的事。但是,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情,看过的东西如同喝过的凉水,不久就蒸发了。第一年我是在家里复习的,大家都知道我在学习,但是还是时不时地过去和我聊天,或者约我出去玩。虽然是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我仍然禁不住内心的浮躁,所以,那段日子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没有多少,即使是在看书,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在六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将经济法背得很熟了,可是,到了九月份,由于中间的荒疏,我把经济法忘得一干二净。
我报了五门,全部参加了考试。在考场上忙得晕头转向,出了考场还是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的,也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当时觉得一门也过不了,对注册会计师考试也产生了恐惧。最后侥幸过了财务管理,我想是得益于我的基本功。为了考研,我看了很长时间的财务管理,做了不少习题,再加上考试前的临阵磨枪,总算没有全军覆没。
有了第一年的教训,第二年我不敢“贪心”——但是我还是报了四门。我开始看书是在七月底,但是我的部分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
从2001年十一月份开始,我就跟着导师的课“跑”。他给本科生讲审计,我去听,他主讲一个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辅导班,我也去听。等他把审计的基本原理讲完了,我对审计的领悟也差不多了——我是说对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而言。
审计的问题解决了,我开始准备经济法。六月初的时候我看了一段时间,看到合同法的担保问题尤其是抵押的时候,我就蒙了。幸亏我有一个“辅导老师”,他是学会计的,但是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所以在全面复习之前,我先把一些基本的东西理解透了。
2002年7月24号,我从家里回到学校。7月25号,开始备战CPA考试。我的学习环境是比较理想的。学校为暑期留校的学生开了一间带空调的阅览室,在里面学习的学生有95%是准备CPA考试的,所以有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我一般是在7点起床,在学校的花园里背一会书,背的基本上是自己前一天做的笔记;然后我去阅览室学习,除了吃饭和午休,我的时间都在阅览室里度过,晚上10点回去睡觉。这种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也让我可以平心静气地学习。
在各科的时间安排上,我采取的是交叉复习的方法。因为我觉得一天只看一本书,容易厌烦。所以,我一般是上午看一科,做一点练习;下午看一科,做相应的练习。晚上就继续上午的学习。7月25号到8月10号,我同时学习经济法和税法。8月11号开始看审计,同时进行第二轮的经济法复习。8月22号开始看会计,同时看税法,在比较中学习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记住两科有关内容的区别,我在笔记中做了一些标记。8月27号,开始做模拟题。先做会计,但是,我没有完整地做完一份模拟题,因为我没有时间了。我做了6份模拟题,每一份都是仔细地做选择题和判断题。但是,对于计算题以及综合题,我是先想一下考察的知识点,然后想想自己能否一步一步地做出来,中间的计算基本上全部省略。最后我对照答案以及自己的草稿,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是步骤问题,我会在下次做的时候改正;如果是知识点出问题,我会从书上找出有关内容再看一遍。做会计的同时,做经济法。对经济法则是完整地做每一份模拟题,尤其是综合题。做完一份模拟题,对过答案之后,我会再看一遍。想一下每一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比如说,如果一道选择题考察的是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我会同时想一下关于诉讼时效的其他时间规定。对于综合题,我特别注意答案的语言组织。我会把答案提到的法律规定用红笔画出来,这样做是为了以后再看卷子是方便。税法的模拟题是和审计的模拟题同时做的。在做税法主观题的时候,我是“挑”着做的。对于自己在平日练习中已经熟悉的内容,看一下想想步骤就跳过,对于比较陌生的内容,则按部就班地做,严格按照考试的标准要求自己。审计也一样。比如说,我不会去写一份验资报告,但我会仔细地做每一笔调整分录。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弱项在调整分录。也就是说,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是有重点地学习和练习。做完模拟题已经是9月4号,此后,我主要看笔记。我也做题——做以前做过的,包括自己做错的以及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题。因为我在做题的时候会将做错的题以及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题标记出来,所以我很快就可以把题目找到,也很快就能够“做”完——大多数情况下是“看”完。学到9月11号已经没有太大的耐力了,此时就抱着一种学一点是一点的心态,能看就看,不想看就放松一下。到9月13号就带着书和笔记参加考试,考试前又把验资以及审计报告等文件内容看了一下。当天晚上就稍微看了一下税法的笔记,9月14号晚上看了一下经济法的笔记。
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是笔记。开始复习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做笔记,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记下来,把一些类似的知识点比较着记;后来做题的时候,我还是做笔记,就是把自己做错的题所对应的知识点找出来,记下来。本来,我是打算放弃会计的,但是到了8月22号,我决定赌一把。我用了5天的时间把会计书看了一边,在这5天里,我做的笔记有40多页——A4纸。然后我开始做题,在做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看的根本不够,此时,我没有把书从头到尾在看一遍,而是针对自己的不足看相关的章节,然后做相应的题目。
四门课——会计、审计、税法和经济法——的复习程序基本相似:仔细地看一遍书,同时做笔记;看完一章就做辅导书上的题,找出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等到把一本书看完了,就开始做模拟题,自己掌握时间,把一份模拟题全部做完,通过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弱点;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先看笔记,然后把书浏览一遍,此时只看重点的内容,最后做题。到了9月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多的时候,我主要是在看笔记,偶尔做做模拟题。值得一提的是,我做错的题以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题我都做了标记,后来我再看书的时候,我就只看自己做过标记的那些题。
我参加CPA考试的准备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总结一下,我认为有如下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在全面复习之前先把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弄清楚。我的审计和经济法,尤其是审计,是在7月份以前就理解得差不多了。会计和税法在第一年多少学了一些,留了一点根底,在复习的时候,我先学的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合并报表,租赁等。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才是复习的最好方法。
二、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平心静气地学习。复习CPA是非常枯燥的事,尤其是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复习了一个夏天还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更烦。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心态,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学习,这样才能学进去。
三、要学会做笔记。CPA的书都很厚,内容很多,在看书的时候很容易看一点忘一点;做笔记然后在第二天复习一下就不容易忘了。做笔记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不受书本中章节安排的限制。有的内容,比如税法上的一些税收优惠规定,在不同的章节有一些共同点,做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些共同点记在一处,这样就能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效果也不错。
四、要把时间分配好。首先是考试的年度安排,建议大家不要在同一年考会计和税法,审计和会计应该同时考。税法的有些规定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不同甚至矛盾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税法规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计提,比例不超过5‰;而会计制度则规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年末余额计提,由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合理地估计计提比例,对应收票据,只有转入应收账款后才能计提坏账准备。再比如开办费的摊销问题,税法规定在开始经营后5年内摊销,而会计则规定“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起一次计入生产经营当期的损益”。审计的调整分录要依赖会计,例如关联方交易、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审计上有一些内容与会计相同,比如对各种准备计提的条件。当然,审计和会计的规定也有一些区别,比如对期后事项的处理,审计上直接按照发生在报告年度对待,而会计上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只要在笔记中注明,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其次是各科复习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一份时间表,强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时间安排,在复习的时候会没有章程,时间分配随心所欲以致于分配不均甚至完不成复习工作。只有紧张起来,才有效率,才有成效。
下面重点说一下我做的笔记。笔记不能太详细,不要把书本上的话原封不动地抄下来,那样还不如放在书中更好看。要采用一种自己能够一目了然的方式重点记录自己容易忘记或者还不是很理解的东西,要将书中互相联系的地方放在一起,在比较中理解并记住。我想,分科说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