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音难逢
时常想,岳少保在不住鸣的寒蜇(蛩)声中,笼(胧)明的月光下,将心事付瑶琴时,应是有无限的郁闷吧——“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诗为文,借以点出知音难逢,可谓起笔不拘一格)
武穆庙前这凄清的琴声悠扬了千年,我品味到,世间纵然广渺,鹏举纵然满腹经纶,满腔热血,可是竟不被自己所期盼的知音了解,知音难逢真是成了他撕心裂肺的长啸。(此段承上文进一步表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若不是知音难逢,伯牙琴也不会被焚化;若不是知音难逢,《广陵散》也不会“从此弦音无出”;若不是知音难逢,王猛也不会再度披发入山;若不是知音难逢,柳三变再难吟出“纵有这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排比句,使文意表达更为酣畅. 文思豁然.知音难逢由”个案”变成普遍)
古人(应是古代文人更妥贴)多是孤傲,有着更为崇高的追求,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高处不胜寒”的无奈(本人觉得将“无奈”改为“无助”,与文题更为相合)。
(此段在结构上作用不小,为探知音难逢之源张本)
谪仙入长安,不期赐金还,长安自有酒中客,少有知己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本是浪漫豪情,却常受打击,难有倾诉,仿佛只有酒才是挚友。
如织的林烟让他感到“漠漠”茫然;一带碧山让他感到无尽的伤心;长亭短亭更是让他想到“何处是归程”。
无奈。(很好,此处感情凸现)
心常常能通达九天宫阙,而今却只独坐孤舟,无人能知,无人能识,知音难逢啊。
没有了知音,怕是身居闹市也如孤身一人吧。
《金石录》不禁让人对赵明诚钦羡不已。有着相同的志趣,有着相近的情怀,有着同样的操行,他和李易安真是世间的绝配。金石为媒,诗词传情,知音让生活变得非常具有情趣。(知音本难逢,可李清照幸运地遇到知音,顿感文意逆转,读此段者或有非议,若把它看成欲擒故纵亦情有可原,若被误读将会事与愿违)
可是后来,赵明诚先走一步。
李易安也由一个情感丰富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独孤寂寞的老婆子,“怕见夜间出去”的她没有了知音,只好借着无限愁思的情怀去“梦魂归帝所”以求“闻天语”了。
路长日暮啊,百般孤寂啊——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川去!”
难得的浪漫却是这般的苦痛。
(知音本难遇,失知音再觅知音便是难上加难!)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以济之。
知音难逢,我想更应该去寻觅吧。发现知音应是最快乐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呢?(结尾有些乏力!)
?
【总评】
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材料诠释着、证明着这样一个说法,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命题:知音难逢。文章开篇便化诗为文:先令读者为之赞叹。赞叹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再说伯牙谈王猛论柳永,再叫读者感叹,感叹作者的厚积薄发;继而文章又将李白的无奈、易安的孤寂呈现,引发读者的悲叹,悲叹千古知音相逢难,文章的层次感强。
语言优美,措词恰当,使人在读完之后总能想到点什么,也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这使我们在感叹文章华美的同时也感叹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作者仿佛在华丽的乐章中摘取了一段音符,为岳飞、为李白、为李清照谱写了一段千古绝唱。文章语言运用得较有特色:排比铺叙点到为止;诗词引用恰到好处。有”间关莺语”的流畅,但为文引词的有误,致使句意生涩,如“在不住鸣的寒蜇(蛩)声中,笼(胧)明的月光下”(原诗句为“昨夜寒蛩不住鸣……帘外月胧明”)。此外,如果能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对“知音难逢”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会使文章更有厚重感。
?
2.知音难逢
周国平曾说:“每个人都注定是灵魂的独行者。无论多么崇高的感情,也不过是一颗独行的灵魂对另一颗独行的灵魂最最深切的呼唤与回应罢了。”(引用恰切,起笔不凡。)
是呵!知音难逢啊!(“是呵”,流转自如;“知音难逢啊”,点题自然。)且看古今中外多少颗灵魂正在苦苦地呐喊!以为能够高山流水遇知音,最后却发现不过是一场对牛弹琴的闹剧罢了——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开启下文。)
天才注定孤独。(本应紧接上文,但作者不急着举例,而来了个轻微转身,侧向切题。)
亨利·罗梭(原文即此,应是“梭罗”),一颗伟大的独行的灵魂。那个蒸汽机轰轰作响的工业革命时代不属于他,那些叫嚣着资本主义的怪物不是他的同类。而他的纯净、优雅,又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正如艺术家吴履所说:“我见不得人,人亦见不得我!”于是这高傲的灵魂独自飘荡到那湖边,飘荡到那与世隔绝的仙境去。他亲自伐木、造屋、农作、酿葡萄酒——当然,还有写作。物质的缺乏、同类交流的缺乏并没有折磨他的心灵,相反,净化了他那本就透明清亮的水晶般的心。
知音难逢啊!可当我拿起《瓦尔登湖》,拿起那片幽静的土地,(“拿起”看似不合理,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我总要暗自庆幸——幸好罗梭没有知音,否则何来这资本世界里最静谧的一声呼唤?
文森特·凡·高,另一颗为世人误解的伟大的灵魂。艺术的强烈情感与世人的嘲笑唾弃双重地煎熬着他那敏感而脆弱的心,至到他在那片麦田结束自己的生命,(原文即此,应改为“直到”。)他也没能找到知音。浓郁饱满的色泽下,是他那千疮百孔的心。他疯狂地爱恋着一个怀孕了的妓女,可她却说:“我看不起你。你不过是个穷画家罢了。”听到这句话,他的世界倒塌了。
知音难逢啊!可每当我看着那幅《向日葵》,感受着那鲜亮的黄色下隐含着的生命的张力,我也要暗自庆幸(“也”字用得好!)——幸好那妓女没有爱上凡·高,不然恐怕他早已沦为为家庭忙碌奔波的丈夫,又何来那些精神与痛苦在上面颤抖着的画作呢?(此句有表现力!)
天才注定孤独。(此处看似多余、无力,实则呼应前句,重申主张,更重要的是开启下文,使文意翻进一层。请注意下段的“因为”。)
因为只有独行的灵魂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帝。没有另一颗灵魂同你在人生之路上一唱一和,有时反倒能让你更加专注地思考自己的来路与去向。知音固然重要,心灵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也必不可少。(思维之严密,此处可见一斑!)然而若实在寻不得知音,何不沉静下来,独自品味一段孑然一人的旅途?(这一段理性思辩,文采斐然。)
尝试在静默中同心灵对话,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已然是最好的知音。
?
【总评】
这篇考场作文为什么能得高分?
①构思之巧。“知音难逢”,这个题其实不好写,“难逢”难以落实,正面举例较难,耳熟能详的都是些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的“知音”佳话。这位考生巧妙地从侧向切入,从那些“灵魂的独行者”落笔,以他们的“注定孤独”来切合“知音难逢”之题旨。
②立意之深。这位考生并没有停留在对“天才注定孤独”的阐释上,而是“庆幸”他们的“没有知音”,从精神思想的层面凸显“知音难逢”的正向价值,进而提出“`只有独行的灵魂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帝”,“若实在寻不得知音”,“同心灵对话”又何尝不可的观点。见解独到,持论公允,极有分寸感。
另外,作为考场作文,本文表达的清晰性也可称道。无论是全文结构的安排、独句段的运用,还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观点句和关键词的反复呈现与视觉刺激,都可谓深得高分作文章法之妙。
?
3.知音难逢
每个人都在心中酿有一坛酒,赞道“好酒!”的,是朋友;说到“此乃十年佳酿”的,是知心朋友;道出“幸福拌上苦难,滴加寂寞,酵出了甘中微苦”的,则是知音。(文章起笔欲形象诠释“知音”,并力图区分于一般意义的朋友,但并没有表达清楚。)
朋友是知道你的人,知心朋友是了解你的人,而知音则是理解你的人。(“理解”一词用得好,但“知道”和“了解”,“知心朋友”和“知音”有别吗?)
(以上两段本想解释“知音”,但似乎力不从心。)
拥有知音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点动作,甚至什么都不需要,你都知道,你被人理解着。生命正是在理解之中找到了触感真实的存在痕迹,不再害怕寂寞无依的侵袭,只有心怀暖意的默契。(此段具体写出了拥有知音的感觉, “侵袭”“心怀暖意的默契”有表现力。)
然而,出身,地位,环境的不同造就世人各异的心境,无数个齿形模型中间,与我契合的到底在哪里?知音难寻。(此段在前三段解释“知音”的基础上,转而论述“知音难逢”。)
即便真的有知音,可这茫茫人海中,我与她相逢几次又错过了几次?知音难遇。
其实,正因知音难逢,知音才真正有了她最珍贵的涵义。它容纳了等待,理解,追寻,美好,与惋惜。
伯牙子期,绿林青松,高山流水,他们等待到了彼此,为我们诠释“知音”最初的含义。(这个例子表述十分简洁!)
东坡朝云,他们相知相伴,携手天涯。朝云逝后,东坡一句“不与梨花同梦”,飘散着惋惜与憔悴,为我们诉说失去知音的悲凉与孤单。(东坡朝云的例子很新颖,语言简练优美。)
不是说,美好的事物都难以得到吗?所以我理解东坡,却质疑伯牙摔琴,我们不能因为失去就放弃等待,不能因为未知而放弃追寻,更不能因为无法得到理解而放弃自己。(三个“不能因为……”,层层递进,明确表达要努力寻觅知音。)
知音难逢四字,告诉我们的,不是因为难逢而不顾他的存在,也不是因为失去而忘记他的存在。而是无论何时,都铭记知音的存在,相信相逢,等待相逢,珍惜这难能可贵的相逢。
周国平先生说“自斟自饮生命的酒,别有一番酩酊。”他在排遣寂寞,享受人生,追问自我,等待知音。这种追问与渴求,或许正是面对知音难逢应有的态度吧:摆上“对影成三人”的酒杯,拿出心酿的一坛美酒,斟满而吟,饮毕而沉醉。如东坡言,梦醒之后,发现天下之人,同享寂寞,都是知音。(周国平、苏东坡,不是转而到内心去和自己对话,以自己为知音吗?此段已不知不觉间道出“知音难逢”的必然,也体现了处之淡然,随缘随遇的态度。)
是的,知音难逢,可我愿用一生来等待这次相逢;知音难逢,我愿用所有来珍惜这转瞬即逝的相逢;知音难逢,我愿打开心中的美酒,期待这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逢。
?
【总评】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本文无论立意还是思路、语言表达,都注意到要紧扣题目。
文章先用三段文字,从解释“知音”的含义入手,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并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知音”的体会。这个开头很有必要,正因为知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所以难逢。第二层转入对“难逢”的论述,只用两个事例,一为志趣相投之人,心心相印;一为红粉知己,难得贴心。两例不重复,有区别。接着用“理解”东坡和“质疑”伯牙表明自己的态度,自然引出第三层次——如何对待“知音难逢”,这一层中多次运用排比,强调积极面对的态度。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最值得肯定的是本文的立意。文章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暗流涌动;没有浓墨重彩,却曲径通幽。对于知音的认识非一般中学生所能及。古今中外,大凡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之人,哪一个不是备尝孤独滋味?哪个不是被时人疏远甚至排挤、构陷?就是普通人,也会不同程度的渴望着被人理解。所以,“知音难觅|”成了数千百年来的沉吟。本文结尾处“如东坡言,梦醒之后,发现天下之人,同享寂寞,都是知音”的感受就是一个中学生对苏东坡、周国平之孤独与渴望知音的共鸣。在这样的认同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内心丰盈。
另外,本文信手拈来的周国平的文句、苏轼的“不与梨花同梦”等,虽不多,但都极贴切;对事例的阐述也极精炼形象。可见其“诗外”之“功夫”非浅。
不足之处:开头对知音的解释还不到位。
?
4.知音难逢
知音难逢是一种寂寞。(开头看似简单,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因知音难逢而寂寞,一种无奈,一种悲凉)
好比是,亭中茗香绕,而对座空无人,杯中茶,喝出的是无奈;好比是,山中四月花开,而最终花落化尘,花结果,结出的是苦涩;又或者是,谪居山林里,黄昏独观日落,夕阳落,落下了一地忧伤。(形象地阐释了知音难逢的寂寞,否则,看不见,听无声的寂寞是怎样的呢?整齐的句式,看出小作者语言的功力)
知音,难逢。(点题,却又以逗号隔开主语和谓语,使重音落在“难逢”,心中有感,笔底蘸情)
而情感,却需要流露,一泻千里。
这情感,是酒醉之后的恣意,狂放。是心底狂涌而生的激情,是手中情不自禁的挥笔直下。
屋外,电闪雷鸣,风起云卷。
屋内,笔末生风,文不加点。(也许,考试时间有限而错用了成语,“文不加点”指写文章很快,不用于形容写字)
是怀素的笔墨,倾盆大雨般泻在纸卷四尺之内(改为“四尺纸卷”会更好一点吧),每一笔,每一划,渗透着饱满的放荡情怀。观其正面,似水生蛟龙,来去无踪。映眼的,仅是龙的气势,龙的矫健。耳听屋外暴雨连连,雨打芭蕉,那雨点终究落入地下,无可寻觅。(小作者对怀素的笔走龙蛇的草书风格还是相当熟悉的,知识面颇广;但怀素一例能否作为知音难逢的例证值得商榷,因为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怀素的草书成就赞不绝口,怀素并不寂寞)
雨势渐小而那恣意也渐渐地收入在每个字里。
他,无奈,倒地便睡。
知音,难逢。他把情感留在笔尖。屈原也是一个寂寞的人。
制芰荷而衣,独行铮骨两千载。
纫秋兰为佩,特立风骚三百篇。(一联对仗,高度概括了屈原的做人和作文的品格,又看出了小作者的语言功底)
他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映象。
他是政治家,他是诗人,他是……其实,他觉得什么也不是……
知音难逢,何以解忧。这汨罗江何时变得那么乖顺,那么近人?相比之下,他的君,他的臣统统遥不可及。
自先生以来,騷坛始有开山祖。依旧是知音难寻,我辈开了騷坛又有何用?秋风凄凉,凉入衣衫。我知道,他心上有秋。这一投,汨罗江东流不返。那悲,那忧,就像大石,深深沉入江底,再也浮不上来了。
知音,难逢。他把情感留在江中。(屈原的寂寞是政治家的寂寞,他的寂寞岂是常人所知,与统治者志不同道不合,真乃知音难逢。立意颇高)
听惯了《高山流水》觅知音,始终以为知音是寻回来的。不然。(一个“寻”字引发了更深的思考,情感愈发浓厚,暗扣了“知音难逢”)
知音,是相逢。是缘分,让双眼对视,默契当生。是偶然,让你回首,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这知音难逢的无奈,原来藏在每一个时代,隐身在每一个细节。(“知音难逢”带有普遍性,深化了主题)
这无奈,这悲,千年不化。(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总评】
这篇考场作文,作者将知音难逢注入到寂寞中,从人对没有知音的寂寞的感受中感悟知音难逢,主旨鲜明。文章反复点题,又委婉含蓄;思路流畅,感情浓厚;多用排比、对偶以及短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音韵美。
但是要注意所引用事实的真实性,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真实才使事例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
5.知音难逢
(1)或哭,或笑;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只因为知音,只因为知己难逢。 (第一段用几个排比句叙写知音难逢的痛苦、无奈和虚无。)
(2)暗伤浸透忧伤的背景,夜夜笙歌的画舫上,谁在唱着回肠的歌?“知音难逢”(声音)融进汩汩的江里,流向何方?(用背景烘托,用视觉听觉描绘场景,只为写知音难逢的“忧伤”,令人想起“恰似一江春水相东流”的相同意境。)
(3)人生得意(“一”吧)知己足矣!于大千世界里,千千万万人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叹:(真可惜!阻断了舒缓流淌的语脉。)知音难觅。
(4)伯牙在山涧中遇到了知音,弹奏出了动人的高山流水为后人传诵。子期死后,伯牙于溪涧中哽咽:知己已死,留琴何用……(伯牙子期的例子不能直接引用,此处要做些改造和加工,加些评析,使之能直接证明“知音难逢”的观点。)
(5)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得(的)也仅仅是一次擦肩而过,究竟要多少次,缱绻的回眸(用词可以变换一下),才能换来您,作我(加“一生”,照应上文的例子)的知己。我总在感触,却没有答案。
(6)一滴皓月是云的知己。
(7)一茎草是风的知音。(此处思维活跃,跳跃比较快,分行写免去中间的衔接过渡,是散文化的笔法。)
(8)有时我想,知音并不一定一直陪在左右。云只有漂浮于皓月前一瞬才得以与其相见。草只有在微风吹拂的时候才感受到知音的存在。或许这便足够了。(是啊,这便足够了,多有见地的孩子!)
(9)有时知音难觅,有时(删掉一个)却是我们不晓得知音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发现。
(10)知音之所以谓之知音,大概是因为其需要彼此用心去寻找,用心去交流吧。
(11)知音虽然难逢,却不必刻意与之相逢,否则往往适得其反。知音,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留在你身边,因为你需要他;知音,总是会悄悄地走开,因为他懂得,不能让你依赖一切(一切依赖)于他。??
(12)知音总是在你未开口前便知晓你想说的一切,知音总是在你的后面默默地付出,却总是在你获得成就的时候偷偷离开,看你在聚光灯下熠熠夺目,知音笑了。(这段写什么是真正的知音,与前后的内容缺乏勾连,读到这思路就有些混乱了。)????????????????????
(13)知音难逢,或许是因为知音就像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而人之于世界却又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思考很深刻,真不错!))
(14)知音难觅。知己难逢。
(15)莺愁蝶冤。
(16)对望单飞的鹤影,他的知音在哪里?
(17)四野阒静,知音难逢。
?
【总评】
较大,这在讲究逻辑缜密的规范议论文中是很少见的,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暗伤浸透忧伤的背景,夜夜笙歌的画舫上,谁在唱着回肠的歌?”段渲染了诗意的忧伤,给人以形象的联想,极富感染力。
结尾处“莺愁蝶冤。对望单飞的鹤影,他的知音在哪里?四野阒静,知音难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再加上语脉舒缓有致,读来心房如汩汩的清江水熨帖流淌。
与规范的议论文相比,这篇文章精巧而不繁冗,轻灵而不板滞,雅致而不平庸。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散文与规范议论文的最明显区别。
、基本具备“议论文的框架”
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议论性的散文并不是就可以想到哪就写到哪,可以写出四不像的文章,它也是有一定的章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还是基本具备“议论文的框架”,
第一部分:(1-5):可看成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谈“知音难逢”这个事实。是属于提出论点部分。
第二部分由(6-13):分析“知音难逢”的原因:知音并不一定一直陪在左右(所以感觉不到知音的存在),知音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发现,知音难逢,或许是因为知音就像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而人之于世界却又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部分:(14-结尾):借景抒情,呼应话题“知音难逢”。
本文明显不足的地方的有三处:
一是后半部分思路有些混乱。
本文的重点应放在分析知音难逢的根源上,主体部分(6)(7)(8)(9)(10)做得很好,但(11)段写“知音虽然难逢,却不必刻意与之相逢”,似乎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12)段插入知音的真正含义,(13)段写“知音难逢,或许是因为知音就像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而人之于世界却又是独一无二的”,又接着分析知音难逢的根源。读来没有了一气呵成之感。这大概是考场时间紧,小作者内心有些慌乱了吧。
二是说理不够深刻。
收尾部分显得匆忙,若能在如何对待“知音难逢”的问题上多提出一些类似于“知音虽然难逢,却不必刻意与之相逢”之类的建议,就更体现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的思考,也能营造出高潮,使作者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张显。说理也就会深刻一些。
三是感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愁冤的莺蝶,单飞的鹤影,阒静的四野”渲染的依然是忧伤的调子。既然知道了“知音并不一定一直陪在左右”,“或许这便足够了”,既然有了“知音难逢,或许是因为知音就像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而人之于世界却又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明锐的洞察力,就不应该再有开头的“忧伤”了。显然小作者是想首尾呼应,但呼应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的。结尾如能体现出豁达、期待、赞美、追寻的阳光境界就好些。
(点评老师:红岭中学?? 石小甄)
?
6.知音难逢
难忘古人千年一叹:“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样的知己,是能让我们将内心所积郁的心事大吐为快。美酒当歌,长月当空,知音相伴,快哉!
??? 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知音难逢中度过的,即使诗人鲁黎说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常有被埋没的痛苦。是的,我们的眼光是那么的挑剔,以至于眼中只放得下自己。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歌依旧萦绕在耳畔,不必困惑知音为何难逢,断琴的一刻伯牙便已了解人一生的知音屈指可数,大千世界,云云众生,如果真像佛说的那样,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么上辈子我们就是忘穿秋水了。
???? 初学古文时,淘潜的《桃花源记》深深的吸引了我,似有佳人带着微笑而来,举手投足,落英缤纷,世界美不胜收,然而这个迷一般的世界像是从人间蒸发。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淘渊明一定是将他当作千载难逢的知己罢了,只可惜一切的一切,后遂无问津者。
?? 有人说,人啊,终其一生都在做无畏的挣扎,安妮宝贝说,完美的生命旅途,是无疾而终,是不告而别,我想,知音是可以弥补这一切的,纵使难逢。记得《闯关东》片尾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你的怀抱温暖我冻裂的期盼”不知为何,这句话语在寒冷的冬天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我的家人,。即使世事艰辛,但这温暖的话语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位属于自己的知己,一起畅谈理想,对酒当歌,为了遇见这不可多得的知己,我会珍惜我自己。
?? 方文山的歌词唯美,而经周杰伦唱出,便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偶然得知二人在成名前的道路十分艰辛,乃至坎坷不平,但命运让两个有抱负的青年人相逢了,他们的搭配,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知音难缝,便是一次捍天动地的奇迹,不论是对自己,还是整个世界。
???? 曾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有生之年遭遇你,原是飞鸟与鱼,一个在天,一个确深藏海底。“两个世界的悲哀总是令人心痛,但我想,只要心存信念,两个世界相交,总会有相濡以沫的一天。知音难逢,至少我可以等……
?
【总评】
文章开头用“酒逢知己千杯少”引出话题,点出主旨,前两段情感奔放,文采飞扬。提出问题深刻隽永,到底是“知音难逢”世人该如何?作者用睿智的目光,生动的事例,进行分析,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文学素养。
??? 从第三段开始有所不足,淘潜的例子,《闯关东》篇尾的歌词分析有些牵强,周杰伦的知音也不够明确,似句句扣“知音”,但又经不起推敲,结尾也显得匆忙,细细品味有些遗憾。
?
7.知音难逢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岁月的年轮无休止的转动着。牵扯出四季轮回,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哺育出生生不息,此番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竟不知何年何岁觅知音!
秋蝉晚唱,于那幽深的泥土中,默默守候着,只图十年后的枝头高歌觅知音。
孤舟漂零,于那浩渺的汪洋中,静静飘荡着,只图海浪轻摧,驶进港湾觅知音。
寒星闪映,于那广阔的苍穹中,轻轻闪耀着,只图借这一丝寒光的微弱觅知音。
一、于江湖边的渔者
知音难逢,奈何不得世俗,不如静待江湖边,听潮起潮落,让江湖了解你。
涡水边,波涛荡漾着,静坐于江边的是一位渔者——庄周。他梦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他过着“不乐寿,不误用天,不荣通,不丑穷”的生活,可没人理解他,就连他的朋友惠子也不解他的所为。庄周的“心如澄澈秋水,身若不系之舟”。好似一只“曳尾于涂中”神龟,在江心湖尽情的摇曳着,倾吐着。
知音难逢,故人难觅,庄周只得静待江湖,默默倾吐。
二、于山水中的隐者
知音难逢,无人倾诉,是怎样的一缕哀伤,怎样的一丝惆怅,又是怎样的一副断肠,不如寄身于山水中,找回命中的故人。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位隐者“带月荷锄归”。他正是那曾“落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潜。他“悟以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如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尽情地倾诉着三十年的境遇。俗世里,无人理解他,火一般的渴望在山水中找回那多年不见的故交。
知音难逢,故人难觅,陶潜只得寄身山水,静静相告。
三、于田园里的歌者
知音难逢,即使是盛世大唐,也亦迷失方向,还是回归田园吧!那里有你的希望与梦萦魂牵的故人。
辋川庄边,寄居着一位歌者——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歌声从他嘴中唱响。他“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终南山下,“青霭入看无”的虚幻,他大为惊叹,一曲“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他深思长吟。
知音难逢,故人难觅,王维只得陶醉于田园中放歌。
顿时,冰心的那句话,在耳边轻轻响起:爱在左,同情在右,与知已同行,走在生命的两旁,一路播洒,一路开花,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疼痛,有泪可落,不觉悲伤。
知音难逢,何不静候在那幽长的雨巷,等候那丁香般的姑娘?
知音难逢,何不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知音难逢,何不觅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静待着他的出现?
?
【总评】
本文是可以作为散文诗来读的。本文有三美:内涵美、结构美、修辞美。在美学家眼中,“三”是一个神奇的代表着美的数字。本文将“三”的美学价值运用得很圆熟:按朝代顺序选取庄子、陶潜、王维“三”例,用“三”个排比段落以证“知音难逢”;开头以“秋蝉”、“孤舟”、“寒星”“三”个拟人化意象扣题,结尾化用戴望抒、徐志摩、海子“三”位诗人的名句,“三”个反问句有力收束全篇。特别让我们欣赏的是,“三”不仅是结构美、修辞美,更是内涵深度美,缘于作者对命题题旨的准确把握,扣题很严谨。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高考作文指导有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本文也有“名人掌故荟萃,名言名句集成”的嫌疑,且考生们也让“庄子、陶潜、王维”们太累了,选例还是新颖一点好。
本文判为一类卷:55分。
??????????????????????????????????
8.知音难求
你可曾听见浔阳江头琵琶女指尖下的琵琶仙乐,在浅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苏轼想必听见了弦外之音,才有一片青衫湿。
人生需要这种知音,他/她能与你共弹琴瑟,共和诗画,共剪西窗,苏轼有幸得此知音。
知音其实是一种共享。还记得这样的一幕。在选举表决申奥国家时,北京成功了,而巴黎则落选了。但法国人并没有因此而愤愤不乐,怀怨在心,记得在一次开幕式上,法国代表团高举棋帜“祝贺中国申奥成功”的横幅缓缓走过主席台,座下四周立即投来了钦佩的目光与雷鸣般的掌声。法国的大气及对中国的理解赢得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的瞩目。知音这份心灵的共享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的一点温暖的人情,是千羽共展,百鸟和鸣的一点湿湿的情意。竞争中的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让本残酷的竞争变得如此和谐,如此有人情味。
知音其实是一种和谐。相信很久以前,么父曦氏发现一树木色泽润泽,于是将其伐下,做成木琴。果然这琴声沉稳厚重而不失音韵美,于是不久便传出俞伯牙与钟子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千古佳话。眷恋素衣伯牙沿崖抚琴,这琴声就是这样就无限的高山流水赠与子期。知音是份心灵的和谐。因为每个人在最孤独时往往不是身边没有朋友,而是他缺少心灵深处的一份和谐,他能与你刚柔兼济,冷暖相知,是一种相濡以沫,也许人生就是在找到那份难求的相济,在不断寻找茫茫人海中能与你相济的半部分,这是靠机缘,也是靠缘分,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
知音是一种相敬。世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是我们的知音,谁能说没有他我们依然能生活自如?
我们以自然为自命,自然以我们为基础,我们应相互尊敬,相互依偎,相濡以沫。自然只有一个,知音只有一个,这是知音的最高境界。
知音,是相濡以沫的幸福,是相濡以沫的快乐,是相濡以沫的冷暖自知。
我们需要知音,我们需要来自心灵深处慰藉。
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前行。
?
【总评】
优点:①该文考生熟知考场作文之道,将自己的观点以段首句的形式鲜明地展示出来,使得文章思路一目了然,阅卷者读起来也自然会感到轻松不少。②开头的语言很煽情,再加上白居易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读来有“一见钟情”之感。
问题:①概念不清。“知音”一词源自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本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现在则指彼此了解,感情默契,心灵相通的人。如此说来,法国就不是知音,自然也不是知音。②立意不准。本文以“知音难求”为话题,立意的重心自然在“难”字上,即为什么说知音难求?怎么寻找知音?而该文只是写知音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且不论这些认识是否正确,即便是正确也偏离了话题。③知识错误,如开头将白居易写成苏轼,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也写得莫名其妙;语言多有不当之处,如“刚柔兼济”、“相濡以沫”等词都用得不准确;结尾思路不联贯,有凑字之嫌。
?
9.知音难逢
??? “你要爱上你的寂寞。寂寞区分我们自己和他人。”里尔克这一声喟叹似乎将人生烙上孤独清冷的注脚(“烙上……注脚”动宾搭配不当),宣告着(“宣告着”改为“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解。人一生苦苦追求一知己,可人心偏是世间最难知之物。(奥地利著名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本人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本文开篇引用他关于“寂寞”的句子,并由此点题“知己难求”,虽然有点勉强,但还能够成立)
解语·菊
?? 是汉时那一场菊花之约揭开菊幽秘之幕。范巨卿与张元伯约于重阳菊开时相会。时间却消逝着范巨卿的记忆,等待与重阳当日忆得与朋友的约定时(全句修改为:范巨卿错失时间的记忆,待到重阳约定之时),两人已相隔千里。为赴菊花之约,范生便依然(可能是把“毅然”误写成“依然”,否则,删去)拔刀自刎。(句号改为逗号)化为日行千里之魂与友相约。
?? 生本为人之所欲者,但因知音如此难逢,使人竟舍生而取知音之际遇(“取……际遇”动宾搭配不当)。范巨卿与张元伯得彼此为知音,纵有悲壮之感,也实为人生所幸。正如菊虽生于深山。得陶潜静心阅读(“阅读”一词换为“赏识”)它的美丽,唯一知己,也可以安于隐逸中绽放绚烂与静美了。(本段文白夹杂的句子较多)
(“解语·菊”一章,笔法与开头大体相同,只是前者用名言引出中心,而这里则用相关故事,并通过议论来论证中心。不过这段文字留下两处“硬伤”:从文中叙述的“菊花之约”故事,强调的应该是“讲信用”,作者却努力把它与“知音难逢”联系起来;接着又联想到“菊花”与“陶潜”,行文笔法值得肯定,但难免斧凿刀痕之嫌)
解语·葵
?? 向日葵生来便是太过悲情的花,将自己的生命钉在对太阳的永恒膜拜中,沉默而哀婉。(这是作者对“向日葵”的独特感受,好)直至那名荷兰男子用他的激情开启了望日的极致之美,抒写着浓烈的狂放与质朴的恋慕。直至向日葵在他的笔下肆意绽放,绵延成一脉脉富有生命力的旋涡(“一脉脉……旋涡”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以上要表达的语意是:“向日葵”遇到了“知音”)只是画家是迷失在花野(“花野”改为“葵花”略好些)的繁盛中一般,迷失在至死也不被赏识的迷雾里。在麦田中亲自结束了他的情爱与痛苦,以结束生命的方式(“以结束生命的方式”一句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删去)。(由画葵花而写到画家梵高之死,行文上连类而及,但它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是本文的一处败笔)
?? 太多灵魂挣扎于不被了解的哀伤中,挣脱不尽镣铐去书写生命的华彩,直至心灵成长得如河流般深沉,精神低到尘埃里,终究难逢一知音,藉以救赎他逃离自我否定(“藉以救赎他逃离自我否定”语意不明,且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删去)。
?? (本章采用对比写法:第一段写葵花巧遇知音,第二段写“太多灵魂”“难逢一知音”,手法值得肯定,但是轻重详略本末倒置。正确的写法是:第一段仅仅作为“引子”,第二段则应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子并分析论证)
解语·竹
竹本不是花,然而竹见证了太多的失语悲诉。是伯牙碎琴于子期墓前的痛彻心肺,是王维于山居中慨叹不争的无可奈何,是苏轼于落泊之时再失知己那一声“唯有朝云能识我”的凄楚,是阮籍于马上穷途而哭的哀绝。(难怪前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竹开花后便落入生命的终端,正如人失知音后便落入情感的终端,(改为句号)斯人已逝,唯叹知音难逢。
(本段文字语言老练,章法严谨,四个例子构成排比,确实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伯牙、子期的故事比较熟悉,而苏东坡与红颜知己王朝云的故事则新颖别致,“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可惜她也先于苏轼离世。至于“王维于山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阮籍于马上穷途而哭”等例子的运用,其准确性都有待进一步证实)
?? 人生难求解语之花,难逢知音知己,这便使知音成为人生中最珍视的宝藏。正如千年前那搴舟中游的越人所歌:
???? 山有木兮木有枝,
???? 心悦君兮君不知。
?? 人生难求懂得自己之人,难求解语之花。或许懂了,就不寂寞了。(“或许”两句,似乎画蛇添足,但是作为如何正确对待“知音难逢”的措施,从议论文的结构看也有存在必要。建议将它独立成段)
?
【总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字体工整,语言表达多处可圈可点。阅读面广,才气十足,记忆力惊人。首尾用了两个名句,文中用了六个例子,而且大多新颖、典型。全文采用总分结构,三个小标题结构对称,各部分行文思路大体相同。当然从高标准要求,从指导中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有些材料在论证中心时有点勉强,如果不细心推敲,的确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文章开头和后半部分较为老练,而“解语·菊”“解语·葵”两章许多语句需要进一步加工锤炼。另外,文章的语言、句式、表达技巧的丰富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评分:50分左右。
10.知音难逢
?? 唉乃一声山水绿,小船儿缓缓地荡开了绿波,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此刻的他恐怕是没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热情了,他望着远方的山水,不由想起了自己的遭遇,苦笑起来。
?? 包庇了一个罪犯,却又因怕被人发现而将其灭口,谁知窗户纸被那样轻易地捅破,东窗事发后,他与老父都获罪被贬官。唉,为什么别人总是看不到我的优点,那些政绩为什么没奶人看到,我劝课农桑,克己复礼的良好知识分子形象怎么大家都不关心,杀了个人,大家竟齐刷刷地冒出来?他嘴里叨了根草,抱怨难逢知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许这是对的。
?? “公子,到了个港口,咱歇歇吧。”船夫的吆喝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漫不经心地下船,问道:“这附近可有什么热闹的去处?”在船上无事可作,真是无聊。“公子可是问对人啦,这附近新建了座滕王阁,今儿正要为之作序呢。“船夫答道。滕王阁?挺有意思去看看吧。
?? 王勃迈出了港口,直奔滕王阁去。这儿果真是个好地方,恰逢官府是旬休假,胜友如云。也许能找到我的知音吧,他这样想着,跨上了那阁。阁上正宴宾客,讨论着该由谁来作这篇序。正推托着,不知谁一指王勃:“我看这小兄弟谈吐文雅,气质非凡,不如交由他作可好?”王勃心中一动,以为遇见了知己:“好!”拿过笔墨就写将起来。太守的女婿与宾客们面面相觑,哪儿来的臭小子,大家想道,又都探头去看他的文章。写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大家撇撇嘴,认为没什么可骄傲的;写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时,宾客脸色微微转变,这小子好像还有一手;写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人们不禁“哇”地一声叫起好来。王勃不停笔,接着兴奋地往下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许是他心情的写照吧,“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更是他直接的表白。序写尽了,他以“清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