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盖有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公章的预录取通知书,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没料到最后却被告知因为分数不够而无法被录取,安徽无为中学的6位高分考生觉得自己是被“放了鸽子”。作为名校争夺生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预录取”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招生的潜规则。但是,这种“新型招生手段”因为不被教育主管部门承认,且不具备法律效力,个中隐患也开始逐渐显露。
事件 高分考生被“放鸽子”
“往年也有学校来和学生签订预录取协议的,最后都录取走了,谁也没想到今年会出意外。”无为中学的
和往年一样,高考成绩公布后,作为老牌省级示范高中的无为中学迎来了不少高校的招生老师。
最终,
“这个通知书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也是盖了南大招生办的公章的。”
一本院校的在皖投档线公布后,南大的理科投档线为648分,
记者随后联系南京大学招生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大学的录取已经全部结束,如果考生没有被南京大学录取,那么就没有录取的可能了。对于南大今年在安徽出现预录取通知书未兑现的情况,这位人士表示虽然很抱歉,但是也没有办法。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南大负责安徽招生的
调查 预录取已成“潜规则”
不能说这6名考生太过轻率,事实上就在无为中学,也有一些考生和其他名校签订了预录取协议。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或者是因为本身分数就够高,或者是签约的高校通过扩招等方式降低了录取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预录取早就不是个例,也不是今年才出现,它已经俨然成为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一个潜规则。
“其实预录取也只是在名牌高校里出现,因为只有他们才对高分考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彼此之间竞争得很厉害。”安徽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普通的一本院校不会承诺录取,因为每年的招生形势都在发生变化,分数线难以把握,加上招生量大,万一承诺后不能兑现,家长追究起来,学校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名校不同,他们每年生源基本固定,风险相对较小。
事实上,近年来名校争夺生源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地步。据了解,今年安徽的高招分数线是
有高校因此追加计划
虽然预录取这种模式不是今年才有,但是却一直没有出现问题,个中原因在于很多高校都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即使刚开始投档时被预录取考生的分数不够,高校也会通过临时追加计划的方式,将签订协议的考生录取。
“我们一般不轻易承诺考生,但是承诺了我们就一定会将他们带走,这是对考生利益的保护。”一所名校的招生老师坦言,每年他们也会通过类似于预录取的方式网罗尖子生,但是会很谨慎。“当然也会出现估算失误的时候,譬如报考的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原招生计划,就会导致投档线高出我们承诺的分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追加计划,降低投档线以录取这些考生。”对于去年不少名校在安徽大幅追加计划,该老师表示,其中有一部分高校就是出于上述原因追加计划。这位招生老师承认预录取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由于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反对,高校依然使用这种方法争夺优秀生源。
虽然有风险,但是预录取的“成效”却是显著的。正常情况下,考生在得到专业保证后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志愿。加上今年一些学校在发预录取通知书时非常谨慎,所以名校今年在安徽的录取最低分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律师观点:这种协议无法律效力
预录取能被考生和家长信任,主要在于那一纸盖有公章的通知书,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没有法律支持,其实高校所谓的预录取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省城的郝淑红律师告诉记者,她以前曾接过类似的诉讼案例,是高中承诺录取中考生最终却没有录取,家长起诉后却被判败诉。“招生录取承诺比较特殊,它不是简单的合同,双方同意后就产生法律效力。它们还牵涉一个第三方,就是教育部门,涉及到分数线划定以及招生政策等,所以就不能以合同法来对待录取承诺。”
郝淑红认为,关于招生的纠纷一直存在,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事实上,不但学校可能会不兑现承诺,考生没有遵守协议填报志愿的情况也多有出现,给双方都带来了麻烦。
教育部门:预录取行为不被承认
对于高校和考生私下签订协议,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相关人士表示,教育部门没有权力干涉,但是从招生程序和政策上来说,预录取行为是不被承认的。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这位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安徽的招生政策,考生只有达到了高校在安徽的投档线,其档案才能被投到该所高校,然后大学才能在网上录取该名学生。预录取是在志愿填报和投档线公布之前进行的,此时高校根本无法确切地获知自己当年的投档线和报考情况,所以也很难确保录取。因为还有投档线这个门槛,高校并非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其承诺自然也存在不能兑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