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不知从何时起愈来愈像一场战争,其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高考本身。近日,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这场大战再起硝烟。名校之间的“揽才大战”已然从暗斗升级到明争,并且“撕破脸面”开始“掐架”。先是复旦大学抨击有高校“挖墙脚”,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回应,称“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边厢内地名校争得不可开交,那边厢已有不少考生掉转头去,投向了港大的怀抱。
不得不说,这种过度竞争的招生状态是不正常的,有损高校形象不说,不正当的竞争,不仅会伤害考生的利益——不少考生反映自己“被志愿”,也会滋生许多弊端,侵蚀教育公平。更何况,现在“生源大战”并非高校独有,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小学,都在“抢生源”,有的还在“抢老师”。当优质生源和师资向一个地方集中,无疑会加剧教育不公,学生的公平教育权被剥夺,这样的教育,如何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热衷于搞“生源大战”,忽略自身修炼,无异于慢性自杀。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学,放弃内地学校选择港大,就是佐证。这样的事实和道理,想必很多人都清楚,但“生源大战”却依旧上演,且愈演愈烈,如今连名校都开始不惜形象参与其中,这背后究竟有怎样强大的驱动力?
顺着抢生源这根藤摸去,我们看到,大学因为抢了高分生,能增添名气,中学因为抢了好学生,能提高升学率。学校吸引力增强,学生
原始的驱动力不除,指望学校不搞“生源大战”,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现实的。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得切断利益的驱使,让学校回到竞争有序的状态,把功夫下在教育质量、教育服务上来。而这,需要弥补制度漏洞,理顺各种关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引导学校找回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可以说,终结生源大战,需与教育改革同时进行,显然,这个担子,不仅落在学校身上,也落在了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