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宪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诗恰好道出了清明这个特殊节日中人们的沉重心情!清明节,作为中国古老的重要祭祀节日,承载着国人多少的哀愁和思念!每逢清明节的时候,这浓浓的节日氛围总是会勾起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心痛!
记忆中,恐怕只有奶奶我还依稀记得,我没见过爷爷,没见过姥爷,没见过姥姥,我是家的老小,兄弟姐妹5个,大哥与我的年龄要相差到19岁,所以等有我的时候,只有奶奶我有幸见到,可是奶奶也在我4岁的那年离开了我们!
想想奶奶去世的时候4岁的我能懂得什么呢?随着后来年龄的增长,渐渐懂事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奶奶、有姥姥、有爷爷、有姥爷的疼着,心里总不是滋味!我是多么渴望能够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依偎在几位老人的怀抱里仔细品味童年的快乐啊!可是,这是无法如愿的!所以,我时常没事的时候注视着家里幸存的、有限的几张几位老人的遗像,仔细地端详着,一个劲儿地问自己,这是我奶奶的照片吗?这是我姥姥的照片吗?这是我爷爷的照片吗?这是我姥爷的照片吗?……
因为我小,所以很多与奶奶的故事还需要父母帮我回忆,常常听他们说:小的时候我很淘气,也很天真,奶奶很喜欢我!奶奶入土的时候,我并不懂得伤心,看见大人们一边呼喊着奶奶、伤心欲绝,一边还不停地用铁锹向已经放入棺材的墓穴扔土,土越来越厚渐渐地快完全遮盖住棺材了,可是大人们的呼喊却没有停止,我站在奶奶的墓穴边看着这一切,我什么也不懂,只懂得“凑热闹”,我忍不住说话了:“你们不要扔土了,你们看看都扔了多少啦,我奶奶能上得来吗?”……这句话和那个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多年之后,每每自己想起来的时候,每每爸爸妈妈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方面有感于自己儿时的天真,一方面似乎从没有感觉到奶奶已经离我们远去,似乎我依然能够听到奶奶叫我的名字,似乎我依然能够看到奶奶躺在我家的土炕上我为奶奶端茶送水,……,这或许是一个曾经不懂事的孙子对逝去奶奶的最清晰的记忆、最真挚的感情……
说起奶奶躺在炕上,其实自打我出生,奶奶腿脚就不灵便了,要不是这样奶奶一定会亲自把我带大的。奶奶在走前的一两年内就完全不能自理了,有时候一家人在一块儿吃饭当中,奶奶就要大小便,那个时候我虽然小但懂得给奶奶取尿盆,和大人一块儿忙活着处理奶奶的大小便,但日子久了,淘气的我就禁不住给奶奶起了个绰号“粑粑花老人”,逗得大家哈哈大小,起绰号归起,但我从来没有嫌弃过奶奶,收拾完奶奶的大小便,我们大家又高高兴兴地吃起饭来!
奶奶的一生是穷苦的一生,是勤劳善良的一生,是任劳任怨的一生,父亲7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是奶奶一手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娶妻生子,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那双手——勤劳的手,给人家洗衣服、纳鞋底……,等有了孙子又帮着带孙子,左膝一个、右膝一个,……,这就是奶奶的一生!
奶奶,今天正时值清明,您的孙子远在千里之外无法赶到坟前看望您,那边的您还好吗?您的勤劳善良、含辛茹苦一定会感动上苍,我知道:您在天堂之上一定还挂念着您的儿子、孙子和重孙子……我永远的爱您,想念您,我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