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12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高考辅导 > 正文内容

高考政治热点辅导:三农问题——中国历代农业、土地、赋税制度

作者:  时间: 2020-12-23

2010年高考热点三农问题复习

  [背景材料]2月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

  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课标链接]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的农业

  (1)主要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2)主要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3)水利工程:都江堰、京杭运河等。

  (4)农业技术、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5)农耕工具:曲辕犁等。

  (6)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

  2.中国近代农业

  (1)传统农业的解体。

  (2)太平天国与《天朝田亩制度》。

  (3)孙中山与“平均地权"。

  (4)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3.新中国的农业

  (1)土地改革。

  (2)农业合作社。

  (3)人民公社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欧美国家的农业

  (1)英国圈地运动。

  (2)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节。

  5.苏联的农业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农业集体化。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

  [热点诠释]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文章来自:http//www.51985211.com)

  (一)、古今农业政策概述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④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明太祖推广植棉等措施。

  3、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①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②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⑤五代时:继续南移

  ⑥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⑦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6、关于土地兼并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影响: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7、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表现: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③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NextPage]

(二)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君主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5、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命题角度]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故在历年高考中一向受到重视。命题考查往往集中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中共农村政策调整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农问题涉猎学科广泛,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附带将我国当前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视角:

  1.根据各类材料,综合分析人民公社的特点及教训。

  2.正确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社的联系与区别及历史意义。

  3.结合苏联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农业合作化分析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4.综合分析建国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5.美、苏等国农业政策的得失及对中国的启示。

  [热点训练]

  1、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2、我国现在已取消农业税,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和前苏联的工业化的资金支持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农业的高积累支持工业发展更是不可避免。结合史实说明前苏联在建国初期,中国在过渡时期,农村经济是如何服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在这期间前苏联出现了哪些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右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

  (4)上述材料对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示?

  5、假如你是一个导游员,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

  [参考答案]

  1、(1)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

  (2)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文章来自:http//www.51985211.com)

  2、(1)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分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操之过急。

  (3)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3、(1)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

  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新乐园:人民公社。

  原因: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出,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4分)

  (3)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雇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4、(1)特点: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集体生活(吃食堂)

  后果: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

  (2)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答到两点即可)

  5、(1)变化:①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

  ④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2)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