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36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一一太宰治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古诗鉴赏 > 正文内容

语文高考托诗歌形象鉴赏及试题分析 物言志诗的鉴赏

作者:  时间: 2020-12-23

诗歌形象鉴赏
  一、诗歌形象分类解析
  (一)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1.景象: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http://www.51985211.com)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技巧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文中提供的典型例题的参考答案均由此三部分构成。再如: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跟踪练习设计
  1.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2.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参考答案:
  1.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形象。诗歌用“疾”表现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用“轻”表现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全过程,再用“忽过”“还归”表现行动速度之快,从而展现将军形象,表现将军狩猎时的豪迈气概。
  2.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3分)
②《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 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①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中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一词语一分。)
②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
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以上所说,言之成理即可)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