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21:19:23

高考倒计时9

一念之贪,损自德,毁自身,殃及儿女; 两袖清风,躬于行,利于民,感召世人。

高考十大最火专业
关注公众号
进家长群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常见修辞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作者:  时间: 2020-12-23

【考题回顾】
例1(2002年高考全国卷)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 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 :这是一条主要考查比喻运用的试题。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仿写也是近年他们熟悉的练习形式,但此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一个层次高的比喻领属三个低一层的比喻,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正确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语例的比喻和所表达的意义。所给的四句话本体的中心是“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局部细节或与“海”密切相联。四个喻体的中心是“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四个喻体与四个本体之间凭借“相似点”构成完整的比喻。这样“另写的一组句子”才能符合要求。同时,还应该根据试题的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满足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得分。
例2(2001年高考全国卷)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解析:这是一道与修辞紧密相联的仿写题,是高考语文能力考查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对教与学都有着指导意义。在我国的传统学习经验中,“对课”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不仅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语言技能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属对”一项,当时的巧对至今传为佳话。到了今天,当然不宜再用对对子作为高考语文的一个考查项目,但是仿写和它也有相似的地方。
对对子在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仿写也是这样。那本题来说,修辞方式、句式都是限制。修辞方式是学生一眼就看明白的;句式要求则除在题干上说明外,还在答案横线上用标点加以限制和暗示。
对对子在内容上也有要求:“合掌”为忌,“流水”为佳,等等。本题也是这样:“悲观者说”“乐观者说”既是限制,也是引导。
对对子在限制中又含有启发的因素,它给属对者以诱导和刺激,同时又留有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一点正像我国的旧体诗词一样,虽然格律限制极严,却有无数名作、名句传世。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还对思维起着“梳理”和“激活”的作用,相信每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对有过这方面的体会。本题也是这样,“悲观者说”“乐观者说”含有哲理性,比较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希望是”“风是”这类比喻性联想,也会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也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够在考生中诱发不少新颖、鲜活的答案。
例3(1999年高考全国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修辞的题,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要求。
题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拟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并且与所给出的语句组成排比格式,还要注意前后呼应。这样,本题在完成时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第一条横线上要写出的比喻句“五十年像……”。与前后的语句构成排比,其中,“像……”是难点,因为还要在第二条横线上将其扩展,且要用“有……也有……”的格式。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所写的内容呼应,还要与其前后语句构成排比,这又是一个难点,但相比前面答题,要容易一些。
尽管有上面谈到的一些难点,但是本题所体现的对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的导向却是很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对高中教学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考试说明》提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是很好的导向。
题面所给的语段,文字平实,注意贴近学生水平;由于评分的需要,在格式上有某些限定,利于考生在短时间里确定思考方向。
【考点精讲】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些都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在以前的高考考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为主,而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明显地带有不再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而重在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的倾向。它也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以选择题(这类题型估计以后会减少,因为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也开始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了。)或简答题的方式出现,仿写、补写题型又常和仿写句式的考查相结合,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中。
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
【复习指南】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熟悉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说明》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详见“备考博览”)。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再次还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⒉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消极修辞。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⒊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考点达标】
⒈(1994年高考全国卷)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答案:B(本题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而B项只是在价格上作比较。)
⒉(2002年高考全国春招卷)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B(从B项的意思看,后一个“巴金”当指巴金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不是指代巴金这个人。)
⒊(2002年高考全国春招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 、 、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处。
答案示例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 ②深秋山林中的独步 ③是灵魂的依傍(本题考查仿写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题干要求“填入适当的语句”。何谓“适当”?因为全句是说读书的功用,表达上是按时序,用比喻,所以满足这些要求的答案才能算“适当”,才能“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⒋(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纠正这个偏向。赠言中比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轨迹。(赠言内容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均不能得分。在内容或辞格上有欠缺,酌情扣分。)
⒌(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动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有一个比喻和拟人句;只要保持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扩展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
答案示例:⑴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一阵阵沉闷的雷声如同战鼓轰鸣,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使用了比喻句,“划破”也可视为“拟人”)
⑵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雷声,天神犹如接到命令,立刻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使用了拟人句)
⒍(辽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考卷 2001.5)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的活了下来,便渐渐的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杖子,把它绑在杖上,③。
A.①病儿 ②胡搅蛮缠 ③限制它的生长
B.①弃儿 ②胡搅蛮缠 ③约束它的行为
C.①病儿 ②胡乱缠绕 ③约束它的行为
D.①弃儿 ②胡乱缠绕 ③限制它的生长
答案:B(①从下文“自生自长”看,②③采用拟人更形象生动)
⒎(湖北省黄冈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读下面的话,按要求填空。
一群孩子,站在荷塘边,看着荷叶上① 的露珠,叽叽喳喳的说:②“ ”③“ ”。
答案示例:①滚来滚去 ②那时我们的弹珠跳棋 ③那是妈妈给我买的珠珠糖
⒏(福建省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卷 2001.5)按照下面句子,另选话题,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如果说祖国是一只远航的征船,我的笔就是一只用力向前划的桨。

答案示例: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悠长的曲子,我的脚步便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要求:①运用假设复句,语句通顺;②两个比喻恰当;③两个本体之间、两个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例句相同。)
⒐(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2.6)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
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唐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时代。(扣住“盛唐”特点作答即可)
⒑(北京市朝阳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2.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势、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读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答案:C(C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⒒(北京市崇文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2.6)根据下列划线句子的句式、修辞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满怀信心,尽己所能,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答案示例: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你可以做执著的一块绿茵。(意思对即可,注意句式。修辞是否和原句一致,如果不一致,不能得分)
⒓(天津市高中质量调查卷 2002.6)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的句子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答案可以多样)
⒔(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卷 2002.4)依据下段话的内容,按照开头的表达技巧,在空缺处补上相应的话,领起下文。
思维有两个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只要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就都是“创造”。只强调“求异”的创造性,不注意“求同”的创造性,是片面的;而过分强调“求异”,也可能导致怪谬。
答案示例:“一是求同,一是求异。”(2分,每句1分)“两翼协调煽动,才能飞得高远。”(2分)答案内容正确,又照应开头的比喻,语句通顺,给满分。
⒕(南昌市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测试卷 2002.5)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⑴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
答:
⑵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 。
答案示例:(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⒖(太原高三综合检测卷 2002.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形式,一“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答案要求:以“真诚”开头;句式相同;是比喻句。
⒗(成都市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卷 2002.6)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所用修辞方法相同,与上下文文意贯通。( )
一切能激发生机的思想都是美好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私,它能使生命的泉水变得浑浊和枯竭, ,它能使理想的星辰变得昏暗而模糊。努力激发你心中的光明和力量, 。
答案示例:它能使心灵的天空变得狭窄而阴暗 激发那无私的爱和奉献的喜悦。
⒘(石家庄市高中第一次模拟考卷 2002.5)印度有句谚语“对你严肃的面孔,可能是盏明灯;对你谄笑的面孔,可能是一个暗堡。”请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和修辞特点写一句话。
答:

⒙(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卷 2002.5)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分别以“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
①家庭
②课堂
答案示例:(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生活酸甜苦辣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做透学问甲乙丙丁。(字数、句式相同,意思相近即给分)
⒚(南昌市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测试卷 2002.5)对下列句子(诗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紧扣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凸现诗仙的逼人才气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月光把野地镀成银色。恰好有几片云小跑着去找月亮,月亮也小跑着躲那些云,云比月亮跑得快,月亮终于被遮住了。
—用拟人手法,笔法轻灵地描绘了一幅云追月的图画。把云和月都写活了。
C.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在引用和重复中,蕴含着对冰心、巴金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灯”这喻体,使人联想到文坛前辈的不朽作品和巨大精神力量。
D.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多少面鼙鼓在擂动?多少面旌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连续使用比喻、排比和反问,写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力和振聋发聩的声响。
答案:D(D项中有4个问句,包括3个设问句和1个反问句,不可说“连续使用反问”)
⒛(合肥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卷 2002.4)任选一句作对联的出句,写出你的对句。(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末字用平声字。)
①闻鸡起舞
②读书千古事
答案示例:跃马争春 修德百年功
【备考博览】
㈠知识小库
Ⅰ《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http://www.51985211.com)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Ⅱ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㈡名师指点
【强化演练】
⒈“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的后面连接那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答案:B
⒉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答案:B(“创造条件,争取上岗”不恰当,原文无此意。)
⒊对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宋代的苏舜钦住在他丈人家中,每晚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就去窥探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他丈人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就是有名的“汉书下酒”的典故,其乐趣在“书”而不在“酒”也。
A.好书一部不为多,只要有乐趣,越多越好。
B.精湛的书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C.好文章能引起人们的乐趣,读得越多乐趣越大。
D.能引起人们乐趣的好文章越多越好。
答案:C(划线部分中“下酒物”喻为“文章”,“一斗诚不为多”喻为“读好文章应多读几遍”。)
⒋评析下面加点词的修辞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实指 ,暗指 ,其效果是:
答案:“晴”实指晴雨的“晴”,暗指恋情的“情”,起一语双关之效。
⒌下列那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
A.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荡的音符;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答案:B(“书山上跋涉的樵夫”应该喻指读书人,所以用来喻指“词典”不当。)
⒍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 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 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 D.⑥③/⑦⑧
答案:C
⒎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答案:C(不是对比,也不能说是“彻夜听雨”,因为诗中只是表明一夜未眠)
⒏根据文意,在下边的两条横线上各写一个比喻句,且这个比喻句能较准确地阐释前边语段的含义。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与肉体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那是用思想与心态来衡量的。有的人,正当少年,却胸无远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老了;有的人年华已老,却壮心不已而朝气蓬勃,年老了却永远年轻。生理的青春如 ;心理的青春如 。
答案示例:如美丽的花朵,但它不能永开不谢 如苍松翠柏,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合乎要求,意思对即可)
⒐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像鸿鹄飞向长空,像 , 和持久耐力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两个筹码。我们的生命应是坚韧的犁铧,而不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手中的花锄;我们的生命中应有 , 。我们生命的潮汐惊涛裂岸,我们 。
答案示例:骆驼穿过沙漠 高洁志向 雄深磅礴的黄钟大吕 嘈嘈切切的丝竹管弦 青春的岩浆灼灼奔涌(须用比喻,意思对即可)
⒑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歌谣”为喻体,依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 。
答案示例:爱心是一股流淌在沙漠里的泉水,使口渴难忍的人感到生命的再生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⒒下面的比喻,运用得不够贴切,请予以修改。修改后要保留以“歌声”为本体。
她那婉转的歌声,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打动了我的心。
修改: 。
答案示例:她那婉转的歌声,如同黄莺和鸣一般,打动了我的心。(她那高昂、激越的歌声,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打动了我的心。)
⒓把下面划线的文字改写成对偶的形式。
这座小村庄,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高山,高山上林木苍翠。
改写:这座小村庄, , 。
答案示例: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林木苍翠的高山。(面临大海,大海碧波荡漾;背靠高山,高山林木苍翠。)
⒔根据划线语句的形式,续写三句话,分别写“小草、风、树”,与前面组成排比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有石头,有小流,有小草,有风,有树……
孩子:哪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边长着小花,水流里藏着歌声, , , 。
答案示例:小草旁边长着大树;春风里藏着星星点点的绿;树梢上萌发着希望。
⒕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一片片的落叶,轻轻悠悠的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将这句话修改的形象些,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答:
答案示例: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的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身上。(第一步,先找出可作为比喻对象的事物——应是落叶;然后展开相似联想,想出恰当的喻体。第二步,找出可以构成排比的词:两个“飘向”、三个相关词语“原野”、“大道”“身上”,这样,给“大道”前加上“飘向”一词,既可构成排比。)
⒖读下面《如果》这首诗,补写后边的诗句。
如果你是大河, 。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般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 。
答案示例: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与“大河”相对应的是“小溪”,从押韵的角度,选“小溪”;与“种子”相对的是“果实”。)
⒗根据诗里的句型特点,写出空缺的句子。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
理想是灯, ;
理想是路, 。
答案示例:点燃熄灭的灯;照亮夜行的路;引你走向黎明。
⒘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例举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答:
答案示例: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⒙在下面这段话里①②③横线处填上适当语句,组成由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在④⑤⑥横线处也填上适当的语句,用衬托的方法表现出“中年妇女”的哀痛心情。
二月的春城,蓝天碧水,风和日丽。西山华亭寺的山茶① ,黑龙潭公园的玉兰花② ,圆通山的樱花③ 。初到昆明的游客简直不敢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美丽的城市!可是对这位刚失去了女儿又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妇女来说,这迷人的景色只是④ ,⑤ ,⑥ 。
答案示例:①在朝阳的照射下,绯红似火;②与蓝天共舞,洁白如玉;③在春风中流淌,宛若彤云;④灰暗的图画;⑤满眼的凄凉;⑥无边的哀愁。(①②③应表现优美的景色,④⑤⑥要表现妇女哀痛的心情。)
⒚“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仿照这个句子的句式,暗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新句子。
答:
答案示例:冷漠是人的口罩,堵住了多少人与人的交流的机会?
⒛根据前后文补写两句话,使它们与前后文构成排比,同时本句又要包含比喻。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苦是惊吓; , ; , ;如果说人生是一秋禾,苦是播种。
答案示例: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苦是低吟;如果说人生是一辆车,苦是磨损。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改为设问句:
②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少先队员。
改为借代句:
答案(略)
22.依据下面提供的上联,自己联系生活对下联。
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
答案示例:当代孔繁森血汗洒遍臧疆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临去秋波”,很快地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即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了起来!
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比喻 (不超过7个字)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不超过6个字)
答案示例:即将凋零的红叶;喜爱而又惋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24.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请简述好在哪里?
25.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答案:24.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25.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