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36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一一太宰治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常见修辞 > 正文内容

2009年高考语文常考易错修辞手法及运用突破方略

作者:  时间: 2020-12-23

高考试卷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一、命题特点
(一)近几年命题特点。
前几年多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但近年来更注重对修辞方法具体运用的考查,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放在以下题中去考:
1、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和应用效果。
2、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3、语言应用题(第六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主要在仿句中考查。
判断选择题型如:(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 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 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 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文字题形式如:(2005年山东卷)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
示例: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二)命题趋向
1、与其他文字表述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未来的修辞试题有可能和连贯得体、扩展压缩、选用等考点同时考查。如:(2005年江西卷)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此题即把修辞和连贯得体结合在一起考查。
2、扩展语句题干中会加入运用修辞的要求,如:根据提供的例句,扩展下面关于“爱心”的句子,扩展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压缩语段常在新闻标题的拟写中要求“对偶”的运用。
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的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3、2004年出现了对联的新题型,2005年继续出现,一来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代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考对对联的考查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好的引导。二来,认识对联本身语言凝练、内容涵盖丰富的文化常识等特点对于高中生学习语文有很大帮助。所以今后还会考,只是形式上要更灵活。如:(2005年全国卷Ⅰ)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二、突破策略
(一)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Ⅰ《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4)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II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1、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的作用。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2、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3、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4、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二)应对方法                     (http://www.51985211.com)
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4、修辞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会大有用处。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差。

【经典回放】
1. (1994年高考全国卷)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 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 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 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答案:B(本题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而B项只是在价格上作比较。)
2. (2002年高考全国春招卷)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 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 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 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B(从B项的意思看,后一个“巴金”当指巴金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不是指代巴金这个人。)
3. (2002年高考全国春招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 、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处。
答案示例: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 ②深秋山林中的独步
③是灵魂的依傍(本题考查仿写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题干要求“填入适当的语句”。何谓“适当”?因为全句是说读书的功用,表达上是按时序,用比喻,所以满足这些要求的答案才能算“适当”,才能“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4. (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纠正这个偏向。赠言中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轨迹。(赠言内容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均不能得分。在内容或辞格上有欠缺,酌情扣分。)
5. (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动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有一个比喻和拟人句;只要保持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扩展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
答案示例:(1)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一阵阵沉闷的雷声如同战鼓轰鸣,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使用了比喻句,“划破”也可视为“拟人”)
(2)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雷声,天神犹如接到命令,立刻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使用了拟人句)
6. (辽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联合考卷 2001.5)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苦瓜苗就像一个① 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 。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杖子,把它绑在杖上,③ 。
A. ①病儿 ②胡搅蛮缠 ③限制它的生长
B. ①弃儿 ②胡搅蛮缠 ③约束它的行为
C. ①病儿 ②胡乱缠绕 ③约束它的行为
D. ①弃儿 ②胡乱缠绕 ③限制它的生长
答案:B(①从下文“自生自长”看,②③采用拟人更形象生动)
7.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1.6)读下面的话,按要求填空。
一群孩子,站在荷塘边,看着荷叶上① 的露珠,叽叽喳喳地说:②“ ”③“ ”。
答案示例:①滚来滚去 ②那是我们的弹珠跳棋 ③那是妈妈给我买的珠珠糖
8. (福建省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卷 2001.5)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话题,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如果说祖国是一只远航的征船,我的笔就是一只用力向前划的桨。
 
答案示例: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悠长的曲子,我的脚步便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要求:①运用假设复句,语句通顺;②两个比喻恰当;③两个本体之间、两个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例句相同。)
9. (北京市东城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2.6)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与原句有一定联系的排比句。
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唐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时代。(扣住“盛唐”特点作答即可)
10. (北京市朝阳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2.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 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势、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 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读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答案:C(C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11. (北京市崇文区第二次模拟考卷 2002.6)根据下列划线句子的句式、修辞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满怀信心,尽己所能,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答案示例: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你可以做执著的一块绿茵。(意思对即可,注意句式、修辞是否和原句一致,如果不一致,不能得分)
12. (天津市高中质量调查卷 2002.6)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的句子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答案可以多样)
13. (南京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卷 2002.4)依据下段话的内容,按照开头的表达技巧,在空缺处补上相应的话,领起下文。
思维有两个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只要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就都是“创造”。只强调“求异”的创造性,不注意“求同”的创造性,是片面的;而过分强调“求异”,也可能导致怪谬。
答案示例:“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两翼协调煽动,才能飞得高远。”答案内容正确,又照应开头的比喻,语句通顺,给满分。
14. (南昌市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测试卷 2002.5)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案示例:(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15. (太原高三综合检测卷 2002.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形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答案要求:以“真诚”开头;句式相同;是比喻句。
 
【强化突破】
1. “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的后面连接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
A. 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 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 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 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朵朵银棉。

2. 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 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 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 “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D. “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3. 对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宋代的苏舜钦住在他丈人家中,每晚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就去窥探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他丈人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就是有名的“汉书下酒”的典故,其乐趣在“书”而不在“酒”也。
A. 好书一部不为多,只要有乐趣,越多越好。
B. 精湛的书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C. 好文章能引起人们的乐趣,读得越多乐趣越大。
D. 能引起人们乐趣的好文章越多越好。

4. 评析下面加点词的修辞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实指________,暗指_______,其效果是:___________

5. 下列哪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
A. 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 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 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 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荡的音符;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6. 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 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 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 D.⑥③/⑦⑧

7. 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D.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8. 根据文意,在下边的两条横线上各写一个比喻句,且这个比喻句能较准确地阐释前边语段的含义。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与肉体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那是用思想与心态来衡量的。有的人,正当少年,却胸无远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老了;有的人年华已老,却壮心不已而朝气蓬勃,年老了却永远年轻。生理的青春如 ;心理的青春如 。

9.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像鸿鹄飞向长空,像 , 和持久耐力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两个筹码。我们的生命应是坚韧的犁铧,而不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手中的花锄;我们的生命中应有 ,不应有 。我们生命的潮汐惊涛裂岸,我们 。

10. 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歌谣”为喻体,依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 。

11. 下面的比喻,运用得不够贴切,请予以修改。修改后要保留以“歌声”为本体。
她那婉转的歌声,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打动了我的心。
修改: 。

12. 把下面划线的文字改写成对偶的形式。
这座小村庄,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高山,高山上林木苍翠。
改写:这座小村庄, , 。

13. 根据划线语句的形式,续写三句话,分别写“小草、风、树”,与前面的句子组成排比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小草,有风,有树……
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边长着小花,水流里藏着歌声,______,______,______。

14. 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一片片的落叶,轻轻悠悠地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将这句话修改得形象些,令人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15. 读下面《如果》这首诗,补写后边的诗句。
如果你是大河, 。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般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 。

16. 根据诗里的句型特点,写出空缺的句子。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
理想是灯, ;
理想是路, 。

17. 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环境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18. 在下面这段话里①②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语句,组成由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在④⑤⑥的横线处也填上适当的语句,用衬托的方法表现出“中年妇女”的哀痛心情。
二月的春城,蓝天碧水,风和日丽。西山华亭寺的山茶① ,黑龙潭公园的玉兰花② ,圆通山的樱花③ 。初到昆明的游客简直不敢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美丽的城市!可是对这位刚失去了女儿又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妇女来说,这迷人的景色只是④ ,⑤ ,⑥ 。

19.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仿照这个句子的句式,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新句子。

20. 根据前后文补写两句话,使它们与前后文构成排比,同时本句又要包含比喻。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苦是惊吓; , ; , ;如果说人生是一秋禾,苦是播种。

21. 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改为设问句:
②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少先队员。
改为借代句:

22. 依据下面提供的上联,自己联系生活对出下联。
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

2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临去秋波”,很快地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即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了起来!
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比喻___________(不超过7个字)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感情。(不超过6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24. 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请简述好在哪里?

25. 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参考答案】
1. B
2. B(“创造条件,争取上岗”不恰当,原文无此意。)
3. C(划线部分中“下酒物”喻为“文章”,“一斗诚不为多也”喻为“读好文章应多读几遍”。)
4. “晴”实指晴雨的“晴”,暗指恋情的“情”,起一语双关之效。
5. B(“书山上跋涉的樵夫”应该喻指读书人,所以用来喻指“词典”不当。)
6. C
7. C(不是对比,也不能说是“彻夜听雨”,因为诗中只是表明一夜未眠)
8. 如美丽的花朵,但它不能永开不谢 如苍松翠柏,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合乎要求,意思对即可)
9. 骆驼穿过沙漠 高洁志向 雄深磅礴的黄钟大吕 嘈嘈切切的丝竹管弦 青春的岩浆灼灼奔涌(须用比喻,意思对即可)
10. 爱心是一股流淌在沙漠里的泉水,使口渴难忍的人感到生命的再生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1. 她那婉转的歌声,如同黄莺和鸣一般,打动了我的心。(她那高昂、激越的歌声,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打动了我的心。)
12. 面临着碧波荡漾的大海,背靠着林木苍翠的高山。(面临大海,大海碧波荡漾;背靠高山,高山林木苍翠。)
13. 小草旁边长着大树;春风里藏着星星点点的绿;树梢上萌发着希望。
14. 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地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身上。(第一步,先找出可作为比喻对象的事物——应是落叶;然后展开相似联想,想出恰当的喻体。第二步,找出可以构成排比的词:两个“飘向”、三个相关词语“原野”、“大道”“身上”,这样,给“大道”前加上“飘向”一词,即可构成排比。)
15. 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与“大河”相对应的是“小溪”,从押韵的角度,选“小溪”;与“种子”相对应的是“果实”。)
16. 点燃熄灭的灯;照亮夜行的路;引你走向黎明。
17. 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18. ①在朝阳的照射下,绯红似火;②与蓝天共舞,洁白如玉;③在春风中流淌,宛若彤云;④灰暗的图画;⑤满眼的凄凉;⑥无边的哀愁。(①②③应表现优美的景色,④⑤⑥要表现妇女哀痛的心情。)
19. 冷漠是人的口罩,堵住了多少人与人交流的机会?
20.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苦是低吟;如果说人生是一辆车,苦是磨损。
21. 答案(略)
22. 当代孔繁森血汗洒遍藏疆
23. 即将凋零的红叶;喜爱而又惋惜。
24. 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25. 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