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深刻”在《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入探究其中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在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考查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提炼出的观点能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抢滩攻略】
不论哪类文章,都贵在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见解。文章若立意高远、见解深刻,就会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常常易被打入冷宫。怎样使文章做到深刻呢?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1.关注生活,提升见识。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广泛关注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产生见识,进而发现写作素材的意义,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写出深刻的文章。
2.学会思考,懂得感悟。或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由此及彼,联想相关生活现象;或由因及果,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由果及因,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由难思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拥有厚实的文化积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的基础上,我们可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来揭示重大事件,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这就像物理学中的压强原理,面积越小,刺得越深。
4.对比嫁接,相反相成。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显露他们彼此的差异,突出双方的本质特征,使作品形象更鲜明,褒贬更有力,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5.托物寓意,虚实结合。借助对某种自然风物的具体描绘,寄寓深沉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虚实相间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生活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