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敬文敲门走进第一个房间,
问:“我可以坐下吗?”礼貌得令人作呕。
“嗯。”
崔敬文于是才轻轻搬动椅子坐下,笑得像个标本。
“你好,我是教物理的。”
崔敬文点了点头,心中一声“倒霉啊”的长叹喷薄欲出。
“我看了你写的诗,真挺不错的。我这里有首现代诗,你评论一下。”
崔敬文于是按语文老师指点过的:结构、艺术手法、内容、感情四个角度一一分析,表示自己思维清晰。据说这是K大较为青睐的一种素质,但是也死板得像个标本。
“你喜欢这首诗吗?”
“嗯,挺不错的。在我看过的现代诗里算很经典的一个了。”
教授脸上露出几丝笑意:“这是我自己翻译的。”
“哇,不会吧。”崔敬文真材实料又添油加醋地惊奇了一下,脸上做崇拜状。“你不是教物理的吗?”他知道这句比“你太厉害了”效果好。马屁追求的应该是一种若有若无,拍过又好像没拍过的感觉。广告也是如此,不能傻不啦叽地指着一个东西说:这个好,就是好。
“我也比较喜欢文学嘛。你觉得语言怎么样?”教授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心中很是受用。
“很好啊,我以为是这什么书上的。”崔敬文此时义无反顾地继续夸奖。老师继续笑。
“这首诗的作者你知道吗?”
“不知道。”
“威廉·退尔。”
“哇,威廉·退尔。”
“你知道他吗。”
“瑞士国父,对不对?”
“你怎么知道他的?”
崔敬文差点就要说出自己是玩电脑游戏的时候看见的,觉得登不上大雅之堂,连忙改口说:“我听过那个歌剧的《威廉·退尔》,序曲非常非常经典,然后介绍里面有说的。”(把话题往自己擅长的方向引导,因为威廉·退尔他就知道这么多了。)
教授果然中计,“嗯,不错,知道威廉·退尔。你很喜欢古典音乐?”
“对,我的Mp4里大部分都是没有歌词的那种。感觉威廉·退尔和苏佩的《轻骑兵》很像。”
“那你比较喜欢谁的音乐?”
“没有特别去听过某一个人吧,每个大师的经典都值得去听一听。其实我自己觉得比较强大的是贝多芬和巴赫吧。巴赫的和弦、和声做得太棒了。他写的那些康塔塔,哇,就像海浪一样,一浪一浪不停地去洗涤你的灵魂。还有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里面的竞奏,太好听了。”(崔敬文根本没怎么听过什么巴赫,只是在外面上新概念英语的时候听那个爱卖弄的老师讲过。那个老师其实也没怎么听过,只是上课需要才去搜集一点。所以这个世界全是骗子。)
“然后贝多芬,当然那是大牛人啊。我觉得他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种灵魂的力量。让人觉得正大光明,觉得很男人。和莫扎特比起来,他的音乐明显更加严肃,更加雄伟豪放。当然不是说气势大就有力量,威尔第、比才很多人都能写出很有气势的音乐。但是那种气势只是让人觉得豪华而已,而不是贝多芬的那种力量。所以说有些音乐只是让你觉得很好听,而《命运》、《英雄》是可以带动你的情绪,让你也充满力量地去挥动拳头的音乐。其实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也很有力量,尤其是他的三四乐章。”
讲完之后时间也差不多了,教授很和蔼地拍拍崔敬文说:“对对,后面几个房间也要这么说。”
可惜第二个房间的女教授没有给崔敬文机会这么说。开头就问:“我注意到你的理科成绩,尤其是理化成绩非常不理想。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这么不给面子啊?崔敬文心里暗暗嘀咕。“嗯,其实高一的时候还可以的,都是A啊。然后我就过早地确立了要选文科的志向,觉得回家跟父母说三门名次就行了。而且理化学起来比较花时间嘛,我觉得把这些精力花在数学上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更加实际一点。”
“可是你的数学成绩也不好啊。”
“这可能跟学习方法有关吧,有些时间的确是无效学习。所以我的语文和英语花的时间很少,但成绩都不错。”(再次试图转变话题。)
“这个我看到了。可是我们K大现在是通识教育啊,你有这么多门课跛腿。”
崔敬文心里不敢对学校方针发表什么看法,最后傻傻地说了一句:“我是通过十门课的自主招生笔试上来,应该不是特别偏科的吧。”
“可是你的笔试成绩并不高啊,你怎么说服我你比同组的学生更加优秀呢?”
他奶奶的,夸我几句你会死啊?崔敬文在内心深处对她龇牙咧嘴。“我觉得优秀不优秀并不只是成绩吧,毕竟一次考试是有偶然性的。假如只看成绩的话就不需要这个面试了,你说对不对?”
“那么你看过什么理科方面的书籍吗?”
崔敬文搜肠刮肚半天说:“《十万个为什么》”
教授苦笑着摇了摇头:“好,那你做道题目,看你的学习能力怎么样。”
……
“会做吗?”
“不会啊。”
“有什么思路吗?”
“没有呀。”
教授随后百般引导,可是崔敬文就是冥顽不化,有时为了推动进程还不懂装懂。不久又被发现,因此气氛相当尴尬。“你的理科学习能力的确是不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