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是第二炮兵中级任职教育院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组建于1977年11月,始名“第二炮兵学校”,1979年5月更名为“第二炮兵学院”,1986年6月定名为“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学院先后经历了7次大的体制编制调整,目前教学管理体制为院、系、队三级,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科研部,下辖战役班、5个系和研究生管理大队,编有20个教研室、24个学员队和教练团等11个直属单位。编制干部696人,其中军官545人、文职干部151人;士兵298人;培训各类学员员额2116人;非现役文职人员96人,非现役公勤人员168人。
学院编制教员373人,现有教员293人,其中,博士42人、硕士152人,教授49人、副教授75人。教员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10人、银奖57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8人、二类岗位津贴31人、三类岗位津贴79人;9人被评为二炮导弹技术专家;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6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75人被评为二炮优秀教员;2人荣立一等功,18人荣立二等功。
学院主要承担培养第二炮兵战役指挥军官、中级指挥军官、部分初级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硕士、博士研究生,并承担第二炮兵中青年领导干部、应急作战指挥人才培训、全军师旅团指挥员和参谋交叉培训,以及研究和创新第二炮兵军事理论、为二炮首长机关提供决策咨询等任务。现有培训专业76个,其中,现职干部任职培训专业30个,现职干部轮训专业7个,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专业29个,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专业(2+2)6个,研究生教育专业4类,包括硕士点14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际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学”、“军种作战学”和“作战指挥学”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军种战役学”为全国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营区总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教学区拥有教学、实验、办公、生活楼宇18栋,多媒体教室64个,战役、战术、指挥、政工、装备等实验室和专业教室53个,研制训练模拟系统5套。现有导弹操作、田径运动、心理行为、军体、球类等5个训练场。教学装备设备3834台(件),其中DF-15型、DF-21型和DF-10型导弹武器32台(套)。园区网主干速率达到1000M,布设信息节点4272个,拥有信息资源2800G;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54万余册,建成了第二炮兵作战指挥、导弹与核武器、研究生论文、任职教育论文、内部密级文献等具有二炮特色的数据库34个,为教学科研提供了12000GB规范、标准、适用的数字化信息。
三年来,学院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在军事理论、作战法规、武器装备、阵地工程等领域完成科研成果88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43项、全军军事科研成果奖8项、二炮军事理论成果奖19项,出版专著49部,发表学术论文1974篇。上报二炮决策咨询报告24份,受到首长机关的充分肯定,其中12份应用于部队建设决策。
三年来,学院共培训学员4914名,毕业学员90%以上胜任本职工作,70%以上得到提升使用,30%以上在本单位执行重大任务中有突出表现。毕业学员中涌现出党的十七大代表谢兴凤,十一届人大代表梁晓婧,“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满军,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黄秀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牟善勇,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冯示宇、袁德华、洪美、夏小平等在全国、全军、二炮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毕业学员。在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抗震救灾中,有700多名学院毕业学员带领部队战斗在第一线,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果敢指挥,在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重大任务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先后有2人荣立一等功,6人荣立二等功,125人荣立三等功,5人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8人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