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36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一一太宰治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专家论点 > 正文内容

一项颠覆认知的发现:运动改变大脑,“会玩”的小孩更优秀

作者:新考网  时间: 2025-03-08

会玩的孩子不仅EQ更高,在未来也较同龄人更有成就。

文丨静静 编丨KK

万万没想到,体育也要有家庭作业了!

前不久,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里面有几条规定特别值得划重点:

一个是各中小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 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还有,上海将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根据学生体质健康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布置寒暑假体育作业并在开学两周内组织相应的测试, 结果纳入体育日常成绩

外滩君也听到很多家长举双手赞成,但担忧也有:

怎么保证孩子运动得好?记录成绩会不会成为新的包袱?运动花太多时间会不会影响学习?

今天,外滩君就聊聊体育和运动。

运动改变大脑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曾谈到一个现象,他说:“去年高一学生报到,我看了一下男生自报的身高平均是180,但是测引体向上时,全体男生能够完成的只有3.72个,有132个男孩,一个也拉不上去,高一893个学生当中有774个戴着眼镜。”

诚然, 这一代的孩子们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身体发育也愈发好,但是身体素质却让人堪忧。

这当中很大的原因是,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和家长们“一切向分数看”;很多老师,包括家长认为体育运动会挤占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因此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课。

但事实情况是,运动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会“活跃”我们的大脑,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TED有一期著名演讲,演讲主题是《运动改变你的大脑》,演讲者 Wendy A. Suzuki博士是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系教授。

通过多年的研究,Wendy总结出:

运动对人的大脑,包括情绪和专注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运动还可以让人免受诸如抑郁、老年痴呆或者失智症等疾病的侵袭,

而且由运动带来的长期的保护功效,可以持续一生。

有一段时间,Wendy在实验室“沉迷”于学术研究,几乎失去了社交生活,因为完全不运动还长胖了25磅。

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状态很糟糕,因为没有朋友,她一个人做了一次漂流。但当旅途回来时,她发觉自己是那趟旅途中最脆弱的。

于是,她下定决心,“自己再也不想有这种感受了”,于是她开始了健身之旅。

她尝试了几乎所有项目,每次运动完后情绪变得非常好,在写作时感觉也是“思如泉涌”,写作很顺畅。那个时候,Wendy意识到可能是运动改变了她的大脑和状态。

于是,她开始了运动和大脑关系的研究,Wendy越研究越发现运动的巨大魅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Wendy得出了以下结论:运动对人的大脑有即时的效应,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运动都会立刻提升我们神经递质的水平,譬如海马体、血清素、正肾上腺素等,它们会立刻提升人的情绪。

其次运动还改变了大脑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和功能。譬如, 运动可以促使海马体中产生新的脑细胞,从而提升人的长期记忆力;同时运动可让人的前额皮层发生变化,从而提升人的专注力

但在Wendy看来,运动所带来的最具有变革意义的的事情是, 它可以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

“你可以将大脑想象成一块肌肉,你运动得越多,你的海马体和前额皮层就越强壮,而恰好海马体和前额皮层是人体最容易神经退化,引发疾病的部分。”

而加强运动,即是加强我们脑补的海马体和前额皮层,从而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和阿兹海默综合症。

看来,家长们总担心孩子会因为运动而耽误学习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相反,运动恰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家长们记住了没有!

国家体育总局系列教练员培训班特聘讲师

杨涛

【3月15日】将出席外滩特邀活动

现场指导家长如何用体育赋能孩子成长

名额有限,有兴趣的家长可扫码咨询

“会玩”的孩子更优秀?

运动不仅能提升脑部健康、身体机能,更能 提高孩子们的“抗逆力”及社交情商,健全孩子的人格。

试想想,大部分运动并不能“单打独斗”完成,而是需要和小伙伴一起完成,譬如篮球、足球等项目,不仅考验坚毅力、个人“球技”,还考验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经典教育丛书里,作者调研美国中产家庭时,发现中产家庭的孩子每周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运动,这些孩子的家长表示, 希望通过运动来培养孩子的领导力,沟通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图为《不平等的童年》里

一位中产家庭小孩一周的活动日程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在过去两年里,我所采访的多位中国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兴趣班,她们有的让孩子去游泳,有的让孩子上网球课,在充分尊重孩子内心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到他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这些孩子的父母说: “运动并不是想让他们有什么一技之长,而是希望锻炼他们的身体,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耐挫力、沟通力和社交能力。”

当然,这里并不是让所有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外滩君的意思是,无论是参加什么项目,哪怕是让孩子在小区和同龄人“玩耍”,做游戏,都是“运动教育”里重要的一环。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赵昱鲲在书本里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这样写道:

大脑的学习方式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万年前老祖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打猎、采集、求偶、生育,而不是现在的写字、编程、弹钢琴、学英语。而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玩耍于孩子而言绝不是浪费时间,他们在瞎玩、乱玩的过程中,大脑迅速发育,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也在快速地搭建。”

会玩的孩子EQ高,让孩子在团体游戏里面,学会跟人家相处,完成他的社会化,越会玩的孩子,神经连得越密,越有创造力。

与此同时,会玩的孩子, 他们的学业成绩比较高,人际关系比较好,他将来会比较有成就。

西方国家为何重视体育运动

在我们文化里,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欢,但 在西方国家,在校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有着体育特长的学生。

拿常春藤来说,它们在录取学生时,更偏爱于有着体育特长的申请者。

而在国际上很多领导人和政客领袖,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

这是巧合吗?非也!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李稻葵在海外参加完一次世界经济论坛后,他发觉参会者都是“一溜烟”的大高个,身体健硕,当中有不少是运动员出身。

为什么有体育特长的人在社会中容易脱颖而出 取得成功呢?经过观察,他总结出,“运动员出身的人,有异于常人的身体条以及特殊的心理素质。”

譬如运动员要懂得与人竞争、善于竞争、喜欢竞争;

譬如,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协作;

还譬如运动员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在比赛落后的情况下,核心人物必须摒弃杂念,不能纠结在“真惨、真倒霉”的心态上,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个球,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

而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体育运动

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中之重

幼儿适合什么运动?

每天运动多久合适?

如何做有价值的运动规划?

……

资深青少年运动专家

杨涛

竞技运动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CPT讲师

国家体育总局系列教练员培训班特聘讲师

【3月15日】将出席外滩特邀活动

现场分享干货

你想了解的这里都有

有兴趣的家长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