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姚明辞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一职,从严肃认真的“姚主席”又变回到幽默风趣的“大姚”。
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评价了姚明的7年篮协生涯,提到在厚植大众篮球基础、构建职业联赛体系、提升国家队水平、推进体教融合、推动篮球产业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然而,体教融合并没有体育界表述的这样乐观。
随着国家体育生高招改革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体教融合上大学的学生数量,已经锐减。考虑到教育公平等多方面因素,这条在部分欧美国家以及近邻日本大行其道的体育人才成长之路,已然越收越紧。
三年前的子弹,今年正中靶心
去年11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在平稳做好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部分,该《通知》明确要求:
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专业测试全部纳入全国统考,由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不再组织相关校考。
这一规定并非“临时突袭”,早在3年以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已经埋下了伏笔。
体育特长生走体教融合路线上大学有两种方式,一是高校体育单招,二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体育单招的难度更低,但是局限性更大,学生只能就读学校的运动训练或者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换句话说,只有开设了这两个专业的高校才有资格开展体育单招。
相比之下,考高水平运动队是体育特长生及其家长更为青睐的路线,学生可以报考非体育类专业,只要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测试成绩满足要求,就能被高校录取。
而从2024年起,《指导意见》对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报名资格、文化考试和专业测试要求做了改动,门槛大幅提高。
在报名资格上,考生必须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之前是二级运动员证书),并且从2027年起,考生必须近三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报名。这意味着,如果考生在初中阶段拿下一级运动员证书,再通过高中三年全力冲刺文化课学习,最后以体育特长生身份参与高考的方法行不通了。
在文化考试上,除了前述统一使用高考成绩作为文化考试成绩外,《指导意见》同时规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录取分数必须达到生源省份的本科录取最低分数线,即俗称的“二本线”;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可下落至生源省份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80%,即“二本线”的80%。如果考生选择就读非体育学类专业,其高考分数最多低于该校相关专业在生源省份的录取线下20分,否则只能就读限定专业,且原则上不能转专业。
在专业测试上,高校不再自行组织,改由专业测试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实施,纳入全国统考。并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成立高校体育类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高校体育类考试招生等相关工作。
招生数暴跌,不到计划一半
《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部分阐述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推动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改革的目的。一方面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培养过程,继续通过高水平运动队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则是严格招生程序,完善评价机制,消灭以往存在的个别高校考试组织不规范、在校管理不严格,个别地方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造假等问题。
简言之,促进教育公平是《指导意见》出台的重要目的之一,这反映了公众对于高考这一民间有着“中国最公平考试”之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热烈期盼。无怪乎,前不久某王姓女星的儿子以篮球特长生身份保送北京大学引起了舆论质疑狂潮。
要确保公平或许只有更高的门槛和更高的招考流程才能满足。
今年正式落地的《指导意见》不仅大幅提高了体育生上大学的门槛,对高校能否开设高水平专业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华社报道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287所高校有资格开设高水平运动队。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各地高校纷纷宣布停招高水平运动队,从2021年的283所锐减到今年(2024年)的79所,高校数量5年间降幅达到72%。
高水平运动队的计划招生人数也在降低,有媒体统计了高校历年发布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计划”发现,2020年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计划招生总数为10365人,到了今年(2024年),该数字仅为2488人,计划招生人数5年间减少了76%。
尽管计划招生人数已经大幅减少,但高水平运动员生源不足的现象非常严峻。根据“阳光高考网”公布的2024年高水平运动队入围(即已通过文化考试和专业测试分数线)名单:
在79所开设了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中,本年度共有74所高校公布了入围名单,人数共计1101人,相比2488人的计划招生数量,招生比例约为44%,完成率不到一半。
其中,入围人数最多的是贵州大学,有50人,该校本年度的招生计划为65。入围人数最低的仅为1人,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鲁东大学、汕头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这几所高校计划招生最少为5人,最多为67人,远未达到招生目标。
根据国家要求,招生情况也决定了高校能否继续开设高水平运动队。某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处负责人表示,部分高校此前每年高水平运动队实际招生人数达不到招生计划,生源不足,取消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是应势而为。
有业内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坦诚,(提高体育生招生门槛等)变化体现了招考的公平性,“以往有学生通过此途径进入高校就是想在非体育类专业学习。”显然,相比超千万人的高考整体规模而言,体育特长生的数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其背后折射的是备受关注的教育公平以及数以千计的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奋斗。
随着新政落地,对于通过练体育上大学的家庭,体教融合之路可以说愈发艰难了。但这或许更能筛选出对体育真正充满热爱,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真正满足职业体育要求的学生,真正实现体教融合为国家竞技体育储备人才,同时为特长生文化教育兜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