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地域 我的志愿“谁”做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把国家的需求当作个人奋斗的目标,将个人的目标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相结合,才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高考志愿填报对于每一位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生涯决策与规划,关系到了同学们的升学质量、学业发展和事业选择。
近年来,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实施,各地教育考试主管单位对考生高考志愿填报规则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为考生和高校提供了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如何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契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升学,是摆在每一位同学和家长面前的“必答题”。同时,如何在学校、专业和地域之间做出科学性和个性化的选择,笔者为同学和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合自身特点选专业
大学本科专业主要是结合学科划分、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及明确的培养目标设置的。读什么样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考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因此,专业的选择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具体来讲,选择专业就是要从性格特点、志趣表现、学科优势和身体条件这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做适合自己的抉择。
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性格特点是什么?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喜欢驰骋商界,还是机械设计?是想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是想在手术台前治病救人?是对数字不“感冒”,还是对文字敏感?在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时,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问,从深层次上全面认识自我,找准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要关注自身身体情况。考生的身体条件会直接影响到专业录取和未来发展,应事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真实呈现,尤其是心脏、四肢、色觉、味觉、听觉等高考体检项目的检查,认真对照查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高校招生章程中对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有身体条件不符合相关专业录取要求的,填报时务必避开受限专业,否则,可能因身体原因导致录取时被退档或入学后被退学。例如,色盲、色弱的学生,应尽可能避开对色觉识别有要求的专业。
最后,要考虑到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少考生喜欢挤“热门”专业,但其实所谓的热门,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或者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短暂聚焦的现象,是就业市场短期的反馈。实际上,社会发展需求是快速发展变化的,不同类型的专业,或者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相同专业,其目标定位、实力水平、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发展空间都差异巨大,不能用当前短期就业形势的“冷”或“热”去简单衡量和评价。
简而言之,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和未来规划的专业,才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择。
二、结合高考成绩择大学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0余所,办学层次、类型各异。如何圈定自己心仪的几个目标学校呢?
一是要区分学校层次类型,重视长远发展。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所肩负的任务是不同的,国家投入和培养定位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行业类高校更强调本科生实习就业,研究型大学更强调科研深造。考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选择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院校。
二是要适当留有余地,不过度“消费”高考成绩。采用高考成绩或高考位次对标高校往年录取分数或录取位次的数值等式型志愿填报方式,更需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单纯进行数值对标后的踮脚尖“攀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保证院校录取概率,但无法确保被录取到理想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如果学校不能提供灵活、充分的专业调整或自由选课机会,将可能会导致因专业满意度不高而陷入茫然和失落。参考高校往年录取成绩和录取位次信息,应适当留有余地,在未来入校后会相对具有更多、更强竞争力,获取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一定要选择那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的平台,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
三、结合成长成才看地域
近两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些城市成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的考虑因素之一,同时一些省份考生对本地高校认可度较高,不愿意出省就读,出现了对地域区位过于在意的现象,加之部分考试培训或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过分渲染推波助澜,造成相当部分非一线城市和中西部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录取分数并不匹配。考生对地域的过分在意,既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又不利于学生求学成长。
实际上,把就读高校所在城市作为考虑因素无可厚非,但要知道,求学地域对考生的发展影响其实较为有限,大学的办学实力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提供给学生成长平台,差别很大。优质的大学意味着更高、更广的平台,更多与世界一流大学对话、交流、协作的机会,更好的成长机遇,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发展,更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机会。
同时,学生的成才不仅限于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养成、环境的影响。高层次的大学更能够锻炼和塑造学生更优秀的品格,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
建议大家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去考虑个人的成长成才问题,避免因为对地域的过度在意,或者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而干扰或影响志愿选择;同时,还要避免因为对高校层次、类型及办学实力了解不够或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偏离本来的目标,错失最优选项。
综上所述,高考志愿填报不仅是以高考成绩、录取位次为依据,运用线差法、位次法等对标往年录取情况,精准匹配高校及专业范围的技术问题,更应是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及职业发展方向,将能促进长久成长发展的事业型选择与能提高录取概率的数值等式型填报相结合,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规划。可见,理性填报高考志愿,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结果,祝愿同学们在金榜题名之时,都能如愿升入理想大学和专业。愿你们青春正好、不负韶华,都能成就梦想。
来源: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