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科没有“避难所”
首选科目怎么确定、再选科目如何搭配、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组合可以报考的专业覆盖率不高、自己选择的组合大部分“学霸”都比较青睐怎么办、自己的想法和家长产生了矛盾无法调和……诸如此类,高考选科遭遇的难题还真不少。来自“新高考”地区的中学老师和招考机构的专家们,为我们带来了选科案例分享,让我们来看一看经历过的小伙伴们在选科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爱恨情仇”,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
高中选科,是“新高考”地区每位同学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每一次的选科中都有各种拉扯、纠结和反复。纵观几届学生的选科经历,我发现大学的专业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长对孩子选科的态度和说服的理由。
案例呈现:多方参与、反复拉扯的选科过程
小熙(化名)是我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喜欢阅读各种文史类书籍,每次的征文活动、知识竞赛都积极参与。几次大考,在未选科时的学科排名中,语文、历史和政治成绩均遥遥领先。我曾问过她,对语言的兴趣来自哪里?小熙说,小时候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她的语言学习习惯,从枯燥的ABCD、横竖撇捺到讲解各种古诗名著,给她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根植了她对文史科目的学习兴趣。
聊天时,自然会谈及高一期末将面临的选科。小熙每次都会坚定地说,她要学“大文科”(历史、地理和政治)。时间很快过去,到了选科的预备报名阶段,小熙不出所料地选择了“大文科”,虽然她的地理学习有明显的薄弱,但比起生物来还是要好很多。选科的那个周末,班级将孩子们在校的初次选择结果私信给了家长,如果同意就无需修改,如果有其他的看法就需要家庭内的沟通。
返校之后,小熙的精神状态明显低沉了很多,她说父母反对她选历史方向,因为这几年省里历史方向虽然选科人数少于物理,但录取比例同样比物理方向低,竞争很是激烈,而且首选历史大学专业的选择性很低。于是,父母一致劝她考虑物理。接下来的一周,我经常看到小熙在课间给父母打电话,有时气冲冲地挂了,有时还满脸泪痕。看来和家里吵过很多次,每次都以无法达成统一意见而告终。
当她问我的意见时,我劝她可以先去多了解一些专业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哪个专业是自己非常想学且不在乎就业薪资情况的?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代表的职业中,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这些专业在物理类和历史类中的招生计划比例如何?毕竟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可以充分准备一下,无论是说服父母还是改变自己的看法,都需要相应的事实来支撑。课余时间,小熙上网查询了很多关于传统文科学习和相关专业就业方面的资料,周末父母也给她听了网络上不少关于专业和就业的讲座。
其实年级有不少像小熙这样选了历史又被父母劝改物理的孩子,“你们说了这么多学历史科目组合的短板,难道学物理科目组合就没有任何劣势了吗?”这是小熙在历次吵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最令她和一些同学迷茫的问题。当下高中生选科的时候,和我上学时一样,判断依据往往是学科成绩和学科兴趣。小熙也曾问我当初为什么坚定选文,我说自己对理化确实是没兴趣也真的不擅长。她想了想,说除了生物成绩不理想,对物理和化学并没有那么排斥,只是更喜欢历史和政治。但“喜欢不代表擅长是吧?”小熙自言自语道,她直言进入初中后,语文英语历史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平时满分 120的合卷考,史政会有115,而物化只有八十多分,这才一次次坚定了她高中选择“大文科”的信念。但最权威的中考,小熙的史政是 110,物化则高达 115。那是她第一次质疑自己的文科是否如想像得那么绝对优秀,也开始动摇了自己对理科是否真的一窍不通的判断。
这件事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了小熙心里,并在父母的反复劝说下开始生根发芽了,让她坚定选文科的意念开始松动。
最后小熙还是“妥协”选了物理,作为“交换”,她只选择物理化学,绝不选生物。在其他几个可供选择的科目中,小熙倾向于政治,希望这个科目能够带给自身最后一丝文科的气息。就在学生提交最终选科结果的前几天,学校分析了同学们的选科情况,综合了几年内各种组合的录取数据,给老师们紧急召开了会议,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目的,建议选“物化政”组合的学生慎重考虑。因为学校选这种组合的学生人数比较少且水平参差不齐,没办法进行分层教学。加上学科关联小于“物化生”和“物化地”,过去几年学校选这种组合的学生高考成绩并不占优势。最终在小熙班主任的劝说中,她选择了“物化地”。
选科的后续,不要感觉要现实
高二分班后,我有缘继续任教小熙所在的班级。在真正进入物化地的学习后,她的多种问题接踵而来,之前由于没有准备学习地理,她基本放弃了高一地理的学习,导致地理学科基础薄弱。此外,物理和化学的学习在高二更加复杂和难懂,她的总排名不升反降。年级有一些同学在分科后表现出不适,学校也为他们做着最大程度的调整。小熙父母面对着成绩单和孩子的压力,终于退让了,考虑在年级微调时把小熙转去历史科目组合的班级。但小熙拒绝了。经过对职业的了解,她此时已有了未来想要选择的理工科相关专业。面对父母的询问,小熙郑重告诉他们,“历史不是避难所。”
实际上不是每一个学生的选科都清晰而坚定,往往是家庭、学校和自己数次拉扯后的综合选择,是对自身认知重建与未来期待中无数次挣扎后的结果。我不能妄下结论小熙的选择是所谓的明智还是遗憾。毕竟,她在学习中还保持了整体不错的成绩和状态;毕竟,高考和志愿填报还没有到来;毕竟,人生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在此,只是想要告诉大家,选科是理性抉择,不是感性之选;是用事实依据说话,不是自我感觉还好。
来源: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