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 以招为选——“3+1+2”模式下选科理性不盲从
选科前:理性深思、谋定而动
传统高考模式下,高校招生根据考生的高考总分,分文理科进行投档与录取。进入高中后,考生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一门心思深耕学习,鲜有抬头望路者。到高考成绩公布,在短短十余日内匆忙填报志愿,选定院校和专业,静静等待录取。至于是否结合了个人实际、匹配了个人特性、符合了职业预期、满足了事业发展,很多考生则是无暇顾及。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东风吹来,“选择性”的教育在启动改革的省份陆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多数学生在志愿填报甚至大学阶段才开始思考的生涯规划环节,被前置到了高一。对于进入高一不久的学生们来说,面对高校招生专业“限选”的要求,由于各方面涉世未深,接触的高中课程有限,学习深度与强度还远未达标,要做到闻风而动、积极响应,则显得难以为继,实施较困难。为此,我们需要综合考量个人、高校、中学等多方因素的基础上,早作研判、理性分析、谋定而后动,为高中三年的发展设计好美好蓝图,梯次推进、梦圆高考。
选科中:秉要执本、深猷远计
秉要执本,抓住要点和根本。面对新高考,广大考生要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在洞悉全区、全市乃至更大范围选科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抓住“招生录取”这一关键,深入分析高考升学出口情况,明确物理科目组和历史科目组赛道的“宽与窄”,不走错道、不站错队,既看近还望远,严格做到“与计划相挂钩,与录取相匹配”。
在具体选科实战时,应做到符合赋分最大化、符合目标院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符合所在中学选考科目组合设计的“三原则”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来审辨。宏观上服务于国家战略,按照教育部2021年7月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要,进行自选、优选与适选。中观上遵从于历史规律,从全国各高校历年在四川招生投放的本科计划来看,理工类与文史类的比例大致为7:3,各中学校也会结合自己的办学传统、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文化与发展实际,开设好选科组合。微观上有利于个人发展,选科时做到成绩是重点、兴趣是导向、现实是依据,参考结合职业和专业,不跟风、不盲目、不乱选。在具体学科上,志向明确者,首选“最相关”的科目;兴趣明确者,首选“最喜欢”的科目;偏科明显者,首选“最拿手”的科目;学科均衡者,首选“最适用”的科目;成绩一般者,首选“最自信”的科目。
选科后:笃定自信、不摇不摆
相对于高考整体行动时的一致性、威严感,代表学生个体行为的选科则属于单兵作战,很大一部分学生,思来想去、左顾右盼,迟迟不敢做决定。即使匆忙做了决定,第二天一觉醒来也可能推倒重来。更有甚者,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坚持自己的“原配”,重新再次或多次不断地“换科”。
因此,选科前家长与学生的充分沟通就很有必要,也很关键,一旦选定,笃定自信,大踏步往前走。切忌选科之后,遇到困难就动摇,就想改换学科,学习也三心二意。此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选择,应对困难。
若传统高考是“一考定终身”,新高考则有“一选定终身”的意味。国家对于高考制度的设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这是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公平”,但能不能选择好,选择得是否称心如意,则考验着你的“水平”,因此务必慎重。
来源: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