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35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志愿填报 > 正文内容

未来是可以选择的

作者:新考网  时间: 2023-11-27

未来是可以选择的

一转眼高三的学习到了尾声,高考的决战之后,同学们将会迎来人生的重要选择:志愿填报。虽然现在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志愿填报都非常重视,但仍然有一部分考生在进入大学、踏上工作岗位后表示对当时的决定感到遗憾甚至是后悔。

志愿报错一步,弯路多走数年

“曾经,有一所合适的大学、一个合适的专业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好好珍惜,如今我每天痛苦地上班工作,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重新填志愿!”这句话可能道出了很多未能科学填报志愿的考生的心声。

张静已经毕业数年了,对于自己当时的志愿选择后悔不迭。当年,因为听从父母的建议,她报考了“适合女孩子”的师范类专业。上大学后,她虽然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仍然非常纠结地选择了坚持。毕业后,她当了两年老师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换了工作。在朋友的建议下,她选择了一份“工资高”的新工作,但由于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她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第二份工作她只干了一年多就辞职了。就这样,她频繁跳槽,至今还是没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工作。

高考志愿填报,不只是一次选择,更是一次生涯的规划,它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和高考成绩来综合考虑。选择专业和大学的步骤应由“知己+知彼+匹配”三个部分组成。

知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可以说,兴趣是学习和生涯发展的一盏明灯。因此,“知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探寻出个人的兴趣之所在。

有的同学会说:“兴趣不就是喜欢做的事情吗,我知道自己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玩游戏,但是这和我的专业选择没有关系啊!”其实,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你并没有把自己的“兴趣”抽象化:喜欢读书的人,可能个性比较安静;喜欢旅行的人,可能更爱探索、冒险。所有你做起来觉得很开心的事情,都能反映出你的个性和价值观的某个方面。

此外,“知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明确个人的能力,即知道“我适合做什么”。所谓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心理学中经常用一个专门的词汇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即能力倾向,它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能学会做什么,以及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力如何,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每个人的能力倾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和兴趣共同构成了生涯规划的两块基石,缺一不可。

当然,要想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客观的认识并不简单,也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测试工具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所在,比如MBTI性格类型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量表、大五人格模型等,可以帮助客观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斯特朗兴趣清单等生涯工具则能帮助你发掘个人兴趣的所在。

知彼——搜集大学和专业的相关信息

志愿规划最终还是要落脚在选大学和选专业上,因此第二步就是要建立对大学和专业的科学、全面认识。

认识高校,除了要查找学校介绍、学科发展情况、录取分数等相关资料外,还可以综合学校的地理位置、平台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来进行评估。比如珠三角地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这也就为相关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地处珠三角高校的毕业生将会有较大机会直接参与相关企业的就业实习以及招聘面试。再比如一些就业较有针对性的专业,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以“教授母语非汉语人士汉语”作为工作内容的,所以在外籍人士更多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的该专业毕业生,更容易实现专业对口。

就高校平台来说,目前考生和家长还是习惯以是否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来对高校层次进行评判。通常,这些高校具有“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质量较高”“在某一领域优势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等特点,能够得到国家对学校从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他们也就可能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但即使是这些“好大学”的毕业生也不能保证在就业时占据绝对的优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到“专业”上。所以考生在进行志愿规划的时候,科学认识专业、选择专业也很重要。

认识专业,首先要了解专业的内涵,这是为了弄清楚自己将要学什么、毕业以后可能做什么。了解一个专业时,同学们需要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业升学、研究领域、师资队伍、科研特色等方面逐一查询,切勿望文生义。

有时候,两个名称很相似的专业,它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就业方向可能截然不同。比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常常被同学们混淆。这两个专业名称看虽然类似,但实际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前者原名“计算数学”,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将数学与信息、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数学类专业,属于理学门类。而后者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虽然也要像许多工科专业一样具备一定数学基础,但是主要学习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系统操作、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相关知识,属工学门类。对此,考生应该严加区别,否则会出现“报非所愿”的情况。

现在很多网站、调研机构都会就自身搜集、掌握的数据发布一些就业数据,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经常会参考这样的信息来进行选择。但由于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距离真正就业还有四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行业和人才需求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即使是选择当时的“热门专业”,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也可能与预期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依据就业因素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对该专业、行业发展有前瞻性的考虑,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等因素来进行判断。

匹配——与个人“定位”相匹配

当然,认识院校、了解专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匹配”这个环节上来。

一粒百合花籽,意外地落在了麦田里。花籽发芽了,抽出了修长的茎和叶,又孕育了花蕾,开出了洁白的花。看着周围千篇一律的麦苗,百合花十分骄傲:“看看你们,都是凡俗的麦苗,你们的价值就是结出麦穗儿,成为人类的食物。而我,是高贵的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你们没有资格和我相提并论。”听了百合花的话,麦苗们一言不发。这时 ,农夫走了过来,见麦田里长了一株“杂草”,随手拔下来,扔在了田埂上。

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位置”,假如你选择的位置与自己的特质不相匹配,即使是一株“百合”,也会被误认为是“杂草”而拔除。

志愿填报时,我们所谓的“适合自己”,就是选到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并能促进个人发展的的专业和院校。如果不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从职业规划角度进行设计,一味追求所谓“热门”,甚至拿自己的劣势去同别人的优势竞争,不仅会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上失利,甚至可能对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兴趣、能力、优势和价值观都不相同,有的人喜欢与人交往,有的人喜欢与工具打交道;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有的人更擅长逻辑分析等等。这些不同的特征都会导向我们对院校、专业的偏好,比如有的同学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较为内向,那么即使他知道小语种、教育学相关专业是很好就业的,也难以成为他心中的理想专业,反而会倾向于选择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这样的研究型较强的专业;对喜欢与工具打交道的同学来说,虽然知道“进车间”的工作是比较辛苦的,但选择机械工程自动化这样可以亲自接触到机械的专业,也可能让他感到非常满足。

也有的同学会综合自己的职业倾向来进行专业选择,比如性格外向所以想当老师、擅长画画所以想学设计。在这样进行专业的倒推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握专业和职业的对应关系,比如医学专业对口性就很强,没有临床医学的学历和资质是不可能进入医院成为医生的;而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专业,既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也可以考取记者证成为记者,也可以做办公室文秘相关工作……专业对口性没有那么强,职业方向与选择也相对较多,假如同学们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方向,可以把这一类宽口径专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在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去逐步发掘自己适合的专业方向。

个人兴趣与学校的匹配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选择大学前,我们需要给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思考清楚以后准备走哪条路或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例如想要做学术型研究,可能“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平台更好;想要出国进一步深造,那可能一些中外(境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教育,会让你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再比如你觉得当一名高级技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很不错,那可能校企合作机会多的技能型高职会让你满意;而希望成为工程师的话,学历和技能都需要有所提升,或许你可以选择一所具有多层次人才培养资格的院校。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