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保研名额,从目前多个渠道反馈看来,都是大增的趋势。以对外经贸大学为例。今年保研名额总数为509人,较去年的456人,增加比例约为10.4%。
但是由于保研局势因为“强基计划”和“国优计划”的出现而变得复杂。这两项计划到底是什么?看似给保研增加出路,实则对保研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国优计划”是啥?
今年七月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简单来说,“国优计划”就是教育部将于今年启动的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首批试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6所部属师范大学等共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 在国优计划的首批试点阶段,仅面向理工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理学、工学门类的研究生。2023年起,每年每校通过推免遴选不少于30名优秀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2023年9月,这一计划将正式启动选拔工作。 对于理工科的同学们来说,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上岸TOP“双一流”院校的路径!
▲“国优计划”首批试点的30所院校
目前各院校的“国优计划”通知和招生方式还在陆续公布中,今天再为大家分析一下“国优计划”的政策重点:
“国优计划”的选拔与培养
(一)选拔方式 推免选拔。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向“国优计划”培养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攻读“国优计划”培养高校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 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面向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结合学生专业课成绩和面试等综合考察学生从教潜质,按照“优中选优,严格规范”的原则,遴选“国优计划”研究生。
解析: “国优计划”的选拔方式一共有两种,一种是推免选拔,一种是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 其中“推免选拔”尤其需要各位保研er注意,《意见》中明确表示:"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向“国优计划”培养高校提出申请”,也就是说并非只有以上30所院校的推免生才可以报名,而是所有有推免资格的同学都可以参与。 另一中选拔方式则是非教育类在读研究生结合专业课成绩、面试表现等进行选拔,也就是说,已经就读于国优计划培养院校的同学们,无论之前是保研路径还是考研路径,都可以参与国优计划的选拔,相当于是提前为就业做准备。
▲“国优计划”选拔双通道
(二)培养模式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国优计划”研究生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包括不少于18学分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科学技术史等内容,以及不少于8学分的教育实践,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教学基本功训练。 支持“国优计划”培养高校为推免录取的“国优计划”研究生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指导学生从本科第4年开始学习。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支教实践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教育实践学分。
解析: 成功参与“国优计划”后,你将在专业基础上学习教育模块的课程,且支持部分学校开设教师教育先修课程,也就是意味着“国优计划”的部分同学甚至可以在大四就开始学习教育模块。 而如果你已经通过研究生支教团计划获得了推免名额,还能将支教实践换算成“国优计划”培养方案中的教育实践学分。
鼓励高水平高校面向全体在读学生普遍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国优计划”研究生本科阶段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所获学分可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相关模块课程学分。 攻读非教育类研究生学位且修完26学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国优计划”研究生,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毕业时同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报告等都可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解析: 非教育类研究生在完成“国优计划”26学分的教育模块课程后,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即可在毕业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即毕业可获得双学位。 且相较来说,该学位论文的要求要更简单,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方案设计报告等都可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国优计划”的激励方式
(一)纳入免试认定 “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简称免试认定)改革政策。修完规定学分的“国优计划”研究生可参照教育类研究生免试认定相关规定,按程序申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解析: 参与国优计划的同学们在修完规定学分后就可以直接申领教师资格证,无需自己另外备考啦,也省了参加教资笔试、面试的精力物力。
(二)探索“订单”培养 探索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支持优质中小学与“国优计划”研究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约定到相关中小学任教。
(三)组织专场招聘 各地要将“国优计划”研究生作为基础教育教师人才,做好引进工作。精心组织中小学到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在当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开辟从教服务“绿色通道”,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与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
解析: “订单”培养模式类似于“半定向就业”,意味着“国优计划”的学生在毕业进入教师行业的求职市场之后,将会得到较为完善的从业保护,拥有比较大的求职优势。对于毕业后有意到中小学任教的保研er来说,这项政策是非常利好的。
(四)支持专业发展 “国优计划”培养高校要建立从教毕业生专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持续给予支持,特别是支持从教的“国优计划”毕业生报考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要创造良好条件,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创新开展教学,制订五年一周期的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通过优先安排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支持管理岗位锻炼等,有计划地帮助“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担任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解析: “国优计划”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有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和锻炼系统,能够帮助毕业生们尽快得到职业生涯成长,对未来生涯发展也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想要继续读博的同学也会得到很大的深造支持,论职业论求学,都有比较好的前景。
“国优计划”的政策激励引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提出“国优计划”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需求,并报教育部审核。对于核定的“国优计划”招生数,教育部在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工作中做增量安排,等额支持。对于“国优计划”录取的推免生源推荐高校,教育部在下一年度研究生推免计划中给予相应的奖励名额。教育部协调有关部门将高校“国优计划”学生从教情况作为相关资金分配因素,在经费安排上予以引导支持。
解析: 这里划重点!! “增量安排”+“等额支持”的意思就是,“国优计划”的招生名额是在原本招生人数的基础之上扩招的,也就意味着,30所首批院校可以新增900个名额,因此有意投身教师行业的同学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 另外,对于成功录取“国优计划”的同学,教育部还会对你的本科院校进行奖励政策,来年的推免名额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这无疑也是造福学弟学妹,良性循环之举。由此可见国家对“国优计划”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可窥见一定的保研扩招趋势。
“强基计划”是啥?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起步阶段,强基计划在一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了36所高校开展试点,试点高校名单如下:
自2020年起,截止2023年5月,该计划实施3年来,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强基计划”对保研的影响
“强基计划”表面上看是高校本科生招生计划的一部分,但在培养模式方面,为了畅通成长发展通道,计划指出,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而这,正是“强基计划”对保研er来说影响最大的一点,
强基计划学生本研衔接转段(简称“转段”)也属于我们常说的“保研”。而不少高校明文指出强基计划转段会占用招生名额,如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仅数学类强基计划班明确具有推免(转段)资格的就有22人,可见强基计划对常规保研er来说又是一次增压,今年往后的保研局势可能卷上加卷。
▲华南理工大学2020级强基计划转段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2020级强基计划转段通知
不过大家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因为强基计划“严进严出”,所以并非2020年强基计划的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转段。而不能成功转段的学生可能还面临着更加尴尬的境地: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华中科技大学2020级强基计划转段通知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2024学年强基班对流方案
最后,总的来说,“国优计划”对于有志于成为教师,投入教育行业的同学们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一次机会,对于之后的就业路径也有一定的保障。但还是建议同学们理性思考、审慎斟酌,因为“国优计划”的半对口性质,之后的出路选择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强基计划”对一些还未进入大学的同学来说,也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这两项计划还在实施初期,高校为相应政策会分出不少研究生招生名额给它们也是可以预见的情况。保研路漫漫,愿大家都能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