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289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高考快讯 > 正文内容

“招生荒”!中国大学,生源危机已经来了?

作者:新考网  时间: 2023-08-23

高考最难省,一本高校竟也出现大批招生缺额?

今年7月末,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本科一批再次征集志愿的通知》,44所高校部分专业仍未录满,其中一所公办高校文理科专业计划余额合计达到579个!

不过稍作留心会发现,这579个缺额专业都是单列计划专业,学费贵,基本上是省内普通本科专业的3~4倍;而其他高校未录满专业中也有不少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有的学费甚至高达8.8万元/年。

于是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看来专业招不满就不难理解了。毕竟一方面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花大价钱读这个专业值不值。

而在衡量专业“性价比”的问题上,受到冲击更大的可能要属学费普遍偏高的民办高校。此前公布的2023年河北省本科批第二次征集志愿计划高校名单中,两所民办本科缺额合计仍能达到3800人,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国外的一些高校,则更先一步感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用脚投票”的残酷。

读本科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2023年初,媒体报道中关注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反常”现象:即使在高中毕业生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的入学率仍在下降。

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中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全国本科入学人数下降8%。并且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自2018年以来,大学入学率的下滑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

媒体报道中称,学费太贵、疫情期间不需要学位的岗位(比如餐饮业、零售业)的薪酬比以往都高等因素,是一大批适龄年轻人放弃读大学的原因。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包括加速了部分依赖学费收入维持运转高校的倒闭。比如2023年3月,建校近两个世纪的私立大学爱荷华卫斯理大学宣布关停。该校在公开声明中称,“尽管大学整体的入学率在新冠大流行之后有所增加,但仍未达到财政稳定所需的门槛。”

不过,疫情影响或许只是压低入学人数的“又一根稻草”。因为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学入学人数下降曾一直困扰着美国高校。

2019年根据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美高校整体入学人数连续8年下降。部分问题严峻的高校为了削减开支,不得不劝退教职工,其中包括终身教授。

另有研究发现,美国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和缺乏竞争性的四年制高校,大都在为学生人数的严重不足而苦苦挣扎,疫情只是令生源危机雪上加霜。

至于入学人数连年下降的原因,除了出生率下降导致的生源减少和学费高涨外,公众对大学文凭失去信心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2023年4月,芝加哥大学舆情调研中心(NORC)的调查发现,56%的美国人认为攻读四年制本科学位是一个糟糕的选择;2013年、2017年时,这一比例分别为40%和47%。

已拥有大学学位的人群有42%表示“读大学不值得”,该比例比过去十年的两次民意调查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学费高,收入低,是美国学生“用脚投票”逃离大学校园的直接原因。

学历已经膨胀了?

读大学往往被认为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毕业生渴望通过文凭获得高薪和理想工作。

但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学历在就业市场上也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2013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文章曾对美国社会出现的“学历通胀”现象进行了报道。

文章中称,当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学历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即使是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打杂”、“跑腿”职位,应聘者拥有大学学历也成了“前提条件”。

而就像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一样,“学历通胀”也会带来文凭贬值。本科学历变成了高中学历,硕士变成了新的本科生。“很多年前,本科学历是你获得一份好工作的关键,但现在你真的需要更多。”

有人担心,类似的情景会不会也在我们身边出现。

今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硕博毕业生首次超过本科生”,引发了社会上关于本科学历是否将贬值,高学历红利是否会消失的热烈讨论。与之相伴的,是本科毕业生读研热情持续高涨,而且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其学历深造的主要驱动力。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8届的14.7%逐年增至2022届的17.9%,读研的主要目的包括“就业前景好”“职业发展需要”。

高学历是否能有高回报?

于是我们不禁想了解,当大多数人把高学历当作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大学文凭到底能不能给毕业生带来预期的收益?

如果仅从收入角度考虑,至少从目前的研究中看,学历提升的确能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

麦可思研究发现,2017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1367元)比学历未提升群体(10509元)高出858元。不过研究也注意到,近几年应届硕士研究生薪资也的确出现了增长放缓的现象,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涨幅(相比2021届增长6%)较2018届(相比2017届增长8%)下降了四分之一。

至于以上经济回报是否达到了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们对这笔“教育投资”的期待。

不过今天的毕业生要一个清醒的认识,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大学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教育部数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全国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15.5%。

或许未来我国的就业市场上,拥有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的求职者或许还会更多。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需要坦然接受,很难再用一张“普及”的大学文凭找到一份“精英”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校则更要关注本校培养能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成长,进而达成个人发展目标,彰显文凭价值。

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上都在热议人口负增长对各阶段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倘若15年后学校“倒闭潮”真的蔓延至高校,哪些大学将最先遭殃?

那些不能给学生带来增值的大学(或专业),无疑将最早一批站上“生死线”!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