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家长陪孩子的一次重要助跑
我们知道,考生想要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求学,一是看分数,二是看志愿填报。取得满意的分数,只能靠考生的努力,但在志愿填报的相关事宜中,家长却能成为考生最强大的“后援团”。
父母的阅历,是志愿填报不可或缺的参考
一份成功的志愿是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比如考生的分数、学校的地理位置及办学层次、专业的师资力量及就业前景,还有考生个人的喜好、家长的愿望等因素。但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因为接触社会较少,在对专业和大学的选择上缺乏全面的认识,不知道如何去选,此时父母的阅历就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
父母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对考生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今后的发展提出客观、合理的参考建议。
小贾是我早年间接触到的一个考生,整体学习成绩中等,但数学相对较好,喜欢一个人专研和思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小贾说只要学与数学相关的专业都可以,小贾的父母认为与数学相关的专业有不少,经过对一些专业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觉得填报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可能更好。那是十多年前的中国,互联网在中国也刚刚起步,计算机相关专业还属于“新”专业,但小贾的父母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为小贾选了一个适合他学习且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
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用得好的话,就能相对合理地为考生规划一条适合的、长远的发展道路。但在给孩子建议和参考时,却要注意避免“我是为你好”,忽略孩子的想法和特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就如考生小艺,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写作,参加过多项比赛并获过奖,但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其父母觉得兴趣和特长不重要,应该填报一些热门和就业高薪的专业。虽然小艺最终被顺利录取,但却没想到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会变成一段不愿回首的经历。大学期间,因对专业不感兴趣,小艺一看到跟专业有关的科目就头疼,挂科成为常事,勉强熬到毕业找工作时却发现曾经的热门专业在就业时却不热门了。
所以我常常建议那些“热心为孩子准备志愿”的父母,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可以供孩子参考,但更要征求孩子的意志倾向。在为孩子志愿准备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大有裨益。
父母对孩子的认识,要兼具理性与情感
虽然说志愿填报是以分数为基础对大学和专业的排序选择,但最终的体验和经历者却是孩子,因此在志愿准备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孩子这个重要主体。要想使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与自己孩子的个性特质达到最优匹配,就需要家长首先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
家长要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首先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学科状况,比如孩子想学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家长首先就要知道孩子对数学学科是否喜爱、是否有专长,数学建模能力如何等;同理,想要学医学类专业,孩子的化学学科是否比较突出;对建筑感兴趣,那孩子的物理学科是否很好而且动手能力是否很强等。
但家长要注意,学科学习的好与该学科所对应的专业一定就能学好或擅长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家长一定要理性分析和看待。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家孩子数学学得好,因此打算让孩子填报会计类相关专业,将来可以从事会计等工作。
但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并对孩子做相关的测评之后却发现,孩子数理不错,但欠缺细致,这对从事会计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家长还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
作为孩子最亲近同时也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要学会从日常与孩子的交往和接触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及挖掘孩子的特质。比如多留心孩子是观察能力强,还是动手能力强?是擅长与人交流,还是习惯独立思考?但是家长在对孩子的志愿进行规划时,也不能单看孩子某一方面的优势,必须综合分析孩子的内在特质并借助一些专业的测试方法,才能选出能最大发挥出长处同时又是孩子真正热爱的专业。比如曾向我寻求志愿指导的邹同学,他平时喜欢关注时事政治且善于与人沟通。通过相关的职业特质测评了解,他的优势分析中得分最高的两项是社会型82分,企业型71分;兴趣分析得分最高的两项是社会型91分,常规型62分,他在优势和兴趣上最匹配的就是社会型。在最终的志愿填报时,他重点关注了教育学、管理学和新闻学等专业,最终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从他现在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来看,他对这个专业非常满意。
父母做好志愿功课,对孩子大有助益
整个高三阶段,孩子的精力主要放在学科复习和提高成绩上,对志愿准备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家长帮孩子做好志愿准备工作,一方面能解决孩子的后顾之忧以便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另一方面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高考的体现,会无形中给孩子动力和信心。
志愿内容包含广泛、信息驳杂,对于很多首次接触志愿的高三家长来说,就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除了关于志愿填报常识性的知识如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专业录取原则、各类分数线的含义外,一定不能忽略结合孩子个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如孩子符合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那家长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就要弄清专项计划的报名、考试、录取等方面的信息;孩子想报考军校,那家长在多关注军校招生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个人的身体条件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
因此,笔者建议家长在搜集、整理志愿资料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渠道进行有效的志愿准备和咨询。在高考之前,很多高校都会去中学召开招生宣讲会,如果对来宣讲的高校感兴趣,考生和家长可以去现场感受并与宣讲老师沟通交流。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网站如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了解信息,里面有很多关于大学、专业的介绍,各种志愿填报方面的指导文章,权威的招生考试政策解读等。或者通过专业的期刊如《高校招生》杂志,作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的面向全国考生的专业高考升学刊物,里面有很多考试院的研究员、大学招办主任、高考志愿专家常年撰写专业的志愿填报文章,对家长的志愿准备有很强的指导性,值得考生和家长一读。
每年高考结束后,各省(区、市)一般都会组织大型的高考志愿咨询会,如20XX年高考结束后,重庆市举办的重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现场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的招生老师亲临现场,为考生和家长们答疑解惑。此外,家长也可关注拟报考高校的“校园开放日”。高校的校园开放日一般在志愿填报开始之前举行,在校园开放日当天学校会安排不同院系、专业的老师进行现场介绍和答疑解惑,加强考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了解。最后,家长还可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咨询,很多大学都会在学校官网或微信、微博上提供线上咨询平台,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在线有针对性提问。
在志愿准备过程中,家长要考虑到考生的高考成绩可能与预期的差距,最好提前拟定几套可行的方案,以应对变化。比如实际成绩高于预期,该怎么规划大学和专业;如果实际成绩低于预期,那又该如何调整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先确定专业更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院校不做选择。笔者的建议是,家长根据考生多次模拟诊断考试成绩所处的位次,上线段选择两所大学,中线段选择几所大学,下线段再选择几所大学,形成上中下的几套预设方案,等高考成绩出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可。
关于志愿填报,父母的参与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希望各位家长利用自己的阅历和优势,合理为孩子志愿准备和填报,选择一条适合孩子具体情况又能长远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