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 迎来热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
完善法学教育准入制度,健全法学相关学科专业办学质量预警机制,对办学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持续低下、教育质量较差的院校畅通有序退出机制。
建立法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现有法学学科评估工作基础上,按计划开展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评估,通过限期整改、撤销等措施,优化法学学科专业布局。
这不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法学教育出台相关文件。
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手启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随后2018年,两部门再次联合印发意见,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根据意见,我国要建立起凸显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一流法学专业点,推动教材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近些年各校在法学教育方面的布局也很频繁,特别是在新版研究生专业目录发布后。新版目录在法学门类下新增中共党史党建学和纪检监察学两个一级学科。随后,一大批顶尖院校纷纷布局这两个一级学科:
北京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及纪检监察学院、南开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吉林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一系列关乎法学教育的文件陆续出台,各校积极响应布局法学学科,都显示了我国对法学教育以及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视。
专业布局新变化
《意见》中提到要通过限期整改、撤销等措施,优化法学学科专业布局。那从近些年专业新增备案和审批以及撤销情况来看,法学类专业的布局有何变化?
通过统计历年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们发现近五年,全国法学类专业新增了339个。(注:根据各专业学位授予门类区分)其中新增最多的法学类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5年有47所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其后是思想政治教育(46个)、知识产权(36个)、法学(33个)、社会工作(28个)。
在6年前备受追捧的社会工作专业,新增院校逐渐变少。2017年全国新设最多的法学类专业是社会工作,共有13个院校新增。到2018年仅有4所院校新增该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可以称得上是新增专业中的常青树,近五年中有4年该专业都是法学类中新增数量前三位的专业。其中仅2020年,就有17所院校新增该专业。
此外,近五年新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也较多。2019年、2021年它都是当年新增开设院校数量最多的法学类专业。
从撤销情况看,近五年法学类专业撤销88个,被撤销最多的专业是上文提到的社会工作专业,共有29所院校撤销了该专业。其中2018年至2021年,每年撤销最多的法学类专业都是社会工作。
此外,近五年撤销数量较多的法学类专业还有政治学与行政学(18个)、国际政治(9个)、法学(7个)。
法学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大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600多所法学院,设立法学类专业的高校更是数以千计。
《中国法律评论》曾与时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教授进行过相关访谈,他表示由于各地对于法学专业设置标准的理解与执行有比较大的差异,导致法学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显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学毕业生的就业“老大难”。
从表象来看,供大于求是当前法学人才市场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也是造成政法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这种供大于求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并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
但是,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又是光明的,因为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法”。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对症下药”,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来缩短这种“时滞”,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