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
你的准考证还好吗?
这张准考证的九大用处!
NO.1查询高考成绩
查询高考成绩时,系统会要求输入考生号、身份证号或者报名序号三个信息,而其中两个信息就在准考证上哦。
NO.2报考提前批院校
高考结束后,需要报考提前批次军队、公安、司法类院校的考生必须注意:这类院校在组织面试、体能测试(体检)等过程中,一般会要求考生携带高考准考证。
另外,如果参加高考强基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外语口试等,有时也需要出示高考准考证。(具体以2022年最新要求通知为准)
NO.3用途三:填报高考志愿
与查询高考成绩一样,考生在填报志愿阶段,同样会用到高考准考证。
NO.4忘记志愿填报密码
报志愿阶段,考生须输入此密码才能进入网报志愿系统。如考生忘记密码,这就需要准考证作为证明材料去修改密码。
NO.5查询录取结果
高考录取阶段,考生在录取查询地址输入相对应号码,就可以知道自己当前最新的高考录取动态及最终录取结果,而这些号码就是准考证号。
NO.6入学提档
考生们应该注意到了,准考证个人信息最下方一行字“温馨提醒:考生入学提档需带此证,请妥善保管。”
这是提档时的重要凭证,所以一定要保管好。
NO.7大学入学报到
入学报到时,高校在录取通知书里会明确说明新生需持准考证等相关材料进行报到。
NO.8隐形福利
有不少商家或旅游景点会针对高考生进行优惠促销,持准考证就可以享受部分免费的福利了。
NO.9一生的纪念
有人说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总会有些遗憾,不管那一年你做了多少试卷、经历了多少模考,当你多年后想起这段岁月,高考给你留下的永远是最难忘最热血的回忆。
高考结束后
不少人喜欢拍些
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晒到朋友圈
警察叔叔提醒考生和家长
有5样东西晒图要谨慎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
01 晒准考证
高考结束了,准考证务必要保管好。如果考生把准考证晒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复制。
02 晒身份证
打了马赛克就没事了?并不!即使对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做了模糊处理,但在稍懂图像修复技术的不法分子手里,分分钟可以恢复或加以改造利用。
03 晒考生号和密码
考生号是整个高考期间使用最多的号码,高考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体检结果查询都需要输入。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千万不要晒。
04 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不能晒
考得不错的考生晒一下成绩似乎可以理解。但是,直接拍出查询页面,这类照片同样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信息。
05 晒录取通知书
很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很好看,收到后想和大家分享。但是通知书的内页有考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甚至大学学号。
6月下旬开始高考志愿填报
关于志愿填报五大误区
你知道吗?
误区1 只看分数报志愿——重要依据是排名而非分数
高考出分后,考生不能只看分数报志愿,而要参考个人在全市的排名,分析大学和专业组的具体情况,科学填报。
具体来说,查到高考分数后,考生和家长先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数据,以往的考生可能要参考最近五年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分数的大致走向。
误区2 眼睛紧盯热门专业——选专业应以兴趣能力为基点
所谓的热门专业并没有标准,而是具有相对性和时代特征。如果一味盲目追求热门,则很有可能陷入“入学是热门,毕业成冷门”的尴尬局面。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保持对热门的理性。
误区3 不服从专业调剂——避免“滑档”造成“高分低就”
“滑档”,是指考生一心想读好大学,过高地估计或忽视了自己的分数所能报考的大学层次,结果导致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分数都不够,出现档案没有投递到所报考的所有志愿的情况。
“退档”是指虽然考生的档案已经被投递到某大学,但是考生没有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出现:
(1)相对于考生所报考的具体招生专业(类),考生的分数较低;
(2)考生体检不合格,所填报的招生专业(类)体检受限等情况,大学无法录取该考生,导致考生档案被退回的情况。
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平行志愿提档不退档”,却忽略了“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这个前提。
误区4 进了大学再转专业——建议考生慎重选择合理规划
对大部分考生来说,转专业是可行的,但却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和时间成本,希望考生慎重选择,合理规划。
误区5 死磕征集志愿“捡漏”——应理性对待高招“复活赛”
在高招录取期间,如当前批次高校招生计划未完成,将根据情况征集考生志愿。征集志愿和下一批次志愿不冲突,它的填报和录取都在下一批次志愿填报和录取开始前进行。填报征集志愿的考生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超过当前批次分数线且未被录取。已经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不能参加征集志愿。
想在征集志愿填报中“捡漏”的考生,有不少是出于征集志愿可能会降分的考虑。有降分的可能吗?的确有。不过,征集志愿填报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是考生重新排队的过程。在征集志愿的填报与录取中,专业分数线有可能降,也有可能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