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38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专家论点 > 正文内容

陈运超:这样读大学,难怪没啥用!

作者:新考网  时间: 2021-09-06

这样读大学,难怪没啥用!

-文/陈运超-

曾几何时,读大学是那样的令人梦想。大学生身份本身就是出人头地的代名词、进入社会保险箱的通行证,似乎也就理所当然地意味着功成名就。

可而今,读大学已然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百姓事。

大学生不再是被宠上天的金贵骄子,再也不能仅仅凭借着大学生的招牌即可轻松地获得令人曾经十分垂涎的身份与地位,倒与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也面临着就业、失业等同样的生存、发展压力。

于是,读大学也就少了越来越多的理想成分,越来越充盈着现实的功利色彩。绝大多数人考虑的是:是否好就业?是否具有超人的就业优势?是否可以获得高收入?能否有幸凭此获得理想中的岗位?

不过,现实不但很难给绝大多数人以确切而体面的回答,而且往往碰到的是更残酷的现实竞争和不体面的结果。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平常百姓家庭出身、平常大学的社会认可、平常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读不读大学似乎在当期来看区别并不大,甚至在辛辛苦苦耗费掉美好青春时光之后还会吃不少的眼前亏。

何苦呢?

在不断碰壁的现实挤压下,大学“无用论”便沉渣泛起,生发出了为什么一定要读大学?读大学有啥用?等这类生硬而功利的疑问来。

是的,如果只着眼于当前,鼠目寸光地、静态地看待这个问题,读大学确实占不了啥便宜,弄不好甚至还真要吃不少眼前亏。

尤其是面对着每一年千万级的大学毕业生,读大学似乎变得越来越“无用”了——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的质量越来越不尽人意、就业的岗位也越来越世俗——读了大学,似乎眼前的饭碗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其用!

不过,转眼又一想:难道不读大学就更有用?就能解决饭碗问题?恐怕大多数情况下,会更糟!

饭碗,只是读大学的极短期功利价值。

正是因为饭碗这个实利价值能一叶障目、憋死好汉!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便宁愿信守“好汉不吃眼前亏”的祖训,宁愿不被现实憋死,也不会十足在意读大学的那些稍长期的“无用”价值。

受制于现实,绝大多数大学生读大学时往往便按照现实的需要、流行的观念、通常的办法、世俗的标准,极力委身于能带来眼前奇效的魔力,全力以赴地躬耕于时尚的技术、流通的证书、通吃的技能等职业阶梯攀爬的凭证,而对读大学最管用的那些“无用”价值视而不见,得过且过地错失了良机。

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也见风使舵地迎合“顾客”、溺爱“上帝”,变成了越来越精巧的实用性训练机构。

可惜的是,学到手的这些魔力在随世风飘浮的过程中,很容易地在风向发生改变时随时坠落,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中反而变得越来越无用,读大学与没读大学也就毫无二致。

于是,这些大学毕业生便扭过头来,变本加厉地诅咒该死的大学误人子弟、咒骂读大学一无用处!大学与大学生之间便开启了恶性循环模式,陷入到打不开的死结!

破局点在哪里?

就蕴藏于大学“无用”的长期价值:读大学所积攒下来的、那些看上去并无多大用处的价值。只有这样的价值,才更能抵御变化、催生变化,才更弥足珍贵、更具可持续效能。

无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至少有——

1.撑 开 眼 界

蜷缩于狭隘空间的人,一定会对外界产生莫名的恐惧。

眼界决定着世界。人所能看到世界的广度、深度、高度,决定着他能抵达人生目标的精采、风采、神采。

与其说读大学是为了获得一份梦想的职业,还不如说是为了看到更辽阔、更长远、更丰富的多维世界,聚集起高维出击的势能、寻找到降维打击的窗口。

读大学,就是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尚处于形成的关键时刻,获得了最美妙、多角度看待世界、看待不同世界的绝好机会,是突破自我眼界、挣脱眼前桎梏的大好契机

这便是为什么大学生会来自五湖四海,以至于其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彼此显得有些风格迥异、格格不入。那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人类文化、民族文明本来该是和而不同。

这便是为什么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与讲座如此多种多样,以至于看上去与所学专业、与就业、与职业毫无关联、似乎也毫无价值。那是因为这些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不同视角、理念与方法。

这便是为什么大学在课堂之外还要组织各种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课外实践,以至于感觉上像游戏一样幼稚可笑、浪费时间。那是因为人生本就是一种真刀真枪的历练,没有点点滴滴的实操,何来台面上手到病除般娴熟?

这便是为什么大学的学习不止于校园。学校还要组织各种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频繁互动,以至于大学在形式上越来越不像传说中的那个圣神象牙塔、甚至不像一所学校,反而越来越像一个十足的小社会,门洞大开、跨界世俗了。那是因为读大学就是帮助你在大学练习拳脚,以便更健步地迈入社会、走向未来。

当然,如果大学生对此依然我行我素,卷曲于自我的世界、低头于现实的世界,对大学给予的崭新世界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对这样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当然也就成了即用即扔的一次性工具,确实没啥大的用处。

2.活 化 思 维

思维决定行为。对于一个渴望成长的人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思维的活化更重要了!

读大学,就是改造思维的动态建构过程。为什么那些正确把握住了读大学这个大好机会的毕业生,之后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其秘诀不外乎就在于其思维更活、思想更新。

读大学,就是要让既有的思维不再麻木,有素养、有能力在沧海横流的世界保持一份理性的思考、具备一种独立的判断。

读大学,就是要让上帝赐予的大脑保持经常性的活跃,不再呆滞、戒除钝化,而抱有激情、充满好奇地去探索世界、带给世界以美好。

因此,大学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思维改造,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大学老师往往不再把现成的知识传授摆在第一位,十分看重的是知识对思维的塑造、境界的提升。

因此,大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发生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结论。老师就更看重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思想背后蕴藏的伟大与力量。

因此,大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之间的理性联系,而不是知识的孤立效用。大学往往期待编织的是一张知识网路,而不再是鸡零狗碎的考试要点。因为孤立的知识是死的、无力的,只有知识之间发生碰撞,才能活起来,爆发出千钧能量、形成博达格局。

因此,大学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习得的思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继续照本宣科、强化死记硬背。思维死了,再有用的技能都是过去式、再精深的知识也不能发挥作用,在与未来发生碰撞时,一碰即碎。只有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创造知识的思考方法才光彩依然目,苟日新、日日新!。

当然,如果你对此熟视无睹,依然故我地沿袭着多年形成的应试思维、考试积习,只是无精打采地听听课、亦步亦趋地翻翻指定的教材、喜闻乐见地追逐着考试分数,而提不起任何兴趣于课堂的互动参与、不刻意寻找与老师闲聊的机会、不主动介入学校的各种学生活动,再好的大学、再有能耐的大学老师对于你来说,也就只是一个摆设、最多算是谈资罢了,没有太多的真实价值了。

这样的话,除开获得了一纸快速贬值的文凭之外,无论你怎么用力地诅咒大学及其老师,读大学真的就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毫无用处了!

3.养 成 习 惯

习惯成就人生!本公众号(苦思瓜)在前文已多次聊过的话题,不再赘述。

正是因为习惯的重要性,大学才会按照成年人、合格公民的目标,突出大学生的习惯养成,特别重视大学生从一个年龄上的成年人向着心理上的成年人的转化过程,助推大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社会成长的有机转换。

所以,大学才不再把大学生当作未成年的孩子,而继续搞保姆式的陪护、搞家长式的陪读,更加优先地培养大学生的自律习惯。

更多地采取教育引导、同伴影响、自我养成等系统的设计与举措,把大学生的成长权交还给大学生自己,力求营造出浓厚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成长氛围,逐步让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我导航、自律成长等良好的成人习惯,以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成长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公民。

所以,大学更加突出大学生适应漫漫人生路上各种风云突变的基本素养教育。

不再把大学生获得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大学教育进步大小的唯一指标,而更加重视大学生学热情的激发、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能力的提升,逐步养成自驱性学习、持续性学习等终身学习习惯,形成更勇毅地迈向未来的良好习惯。

当然,如果大学生视大学给予的这些自律空间为放任自流的大好机会,而自我放逐,沉溺于狭隘的自我世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么自律也就变成了自大而自私的随性放纵,何来成长!

如果大学生自己不珍视自习空间的利用,把自学变成了自便、自习变成了自嗨,贪念于“王者荣耀”等虚荣,那么,大学给予的难得的学习习惯养成,也就变成了恣意的玩乐享受机会,不但得不到什么成长,反而会沾染上贪图享乐的坏习气、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懒习惯。

这样读大学,贻误的就不只是读大学这个时段,而定是终生!

难怪,读大学没啥用!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